图书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时间:2014-04-11 12:48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书 名:《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作 者:《泰晤士报》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选译《泰晤士报》1901-1911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以《泰晤士报》的视角,再现了清王朝最后十余年的内政与外交。内容涵盖了这一时期晚清的重大事件,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之死、禁烟运动、新政、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死和他们死后的政治安排、宣统皇帝即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袁世凯被赶出朝廷、张之洞之死、清末立宪思潮、各省谘议局的设立、武昌起义爆发和扩展、袁世凯出山镇压武昌起义等事件。作品视角独特,论述详细深刻,既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晚清史。

  作者简介

  《泰晤士报》

  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为约翰·沃尔特。

  作为综合性日报,《泰晤士报》关注的领域包括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由于长期秉持“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泰晤士报》在很多领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书摘正文

  1901年

  李鸿章

  过去几年中在国际间发生的大事,似乎在突然之间,加深了公众对于了解清国事务的兴趣。在此之前,大英帝国的多数国民,除非是和远东地区有着什么特殊的关联,否则,对于这个古老国度里除了李鸿章以外的杰出人物,都会觉得如坠云里雾中,根本无从直接指名道姓。

  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在外部世界真正开始关心起清国的时候,李鸿章几乎就代表了实质上的清国政府。从他于1870年调任直隶总督开始,直到中日交恶,李鸿章一直垄断着清国的对外关系。每当清国出现国际性难题,几乎都要委派他担任全权代表,出面和麻烦的“野蛮人”们周旋,以求觅得妥协求生之道。如果清国表现出任何从睡梦中惊醒的迹象,总有人会告诉我们,是李鸿章最终以某项创新之举,打开了进步与革新的新局面;而每当它一再故态复萌陷入昏睡状态,我们也都会肯定,在这昏睡的外表之下,依旧能感觉到李鸿章生机勃勃的影响力。

  如果他没有遵循欧洲模式来操练陆军,没有以新式的铁甲舰来装备海防,没有催生电报系统,没有造出一条从大沽到天津长达三十多英里的铁路线,没有开创出国家贸易与船运公司,没有兴建兵工厂,没有开设学校,没有创立医院,甚至,如果他没有给《泰晤士报》写过一封谴责鸦片交易中存在着不公正的信,那么,清国现在会处于怎样的状态中呢?他在国外的公众舆论中建立了威信,即使清日之战刺穿了清国“潜力”的泡沫,也不足以刺穿身为清国改革伟人的李鸿章那同样空洞的声望。他在1896年的欧洲之旅,表现得更像是一位强有力的当权者出行,似乎那是一趟为了国民的利益,为了使祖国重获新生而苦心经营的凯旋之旅,而并非一个不足取信的官员在跑一趟赎罪忏悔的苦差。但是,在清国人的头脑中,那最多不过是一桩教人蒙羞的差事罢了。

  等到集卑劣与尔虞我诈之道于一身的李鸿章返回京城时,他终于要承担起众人皆知的可耻角色。这个事实,打碎了人们长时间的错觉,也展现出一个他的真实形象。身为“走一步看一步”政策的化身,正是李鸿章自己把大清帝国拖到了毁灭和瓦解的边缘。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