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90年代中国与20世纪的终结
作者: 张旭东 著 朱羽 等译
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者基于《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一书对“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本书中讨论"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转向,主要关注思想文化领域迥然不同于80年代的表现和应对,包括以北京为中心的回旋曲折的思想论争、关于上海的文学想象和叙事,以及在真正的国际空间里表述民族情境和民族自我认同的艺术电影,理论化诠释与具体的文本解读相映生辉,呈现了一幅有关20世纪最末十年中国的独一无二而又细致入微的图景。
作者简介:
张旭东,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兼职),纽约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ICCT)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批评的踪迹》《纽约书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对话启蒙时代》《我们时代的写作》等。译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编有《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英文)、《中国何处去——当代中国思想论争》(英文)、《在全球化时代反思启蒙》(英文)等。
书摘正文
第四章 上海怀旧:王安忆9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悼亡与寓言
小引:停顿中的城市
在张爱玲那部写于1943年、如今已成“经典”的小说《封锁》中,上海,这一中国城市现代性的缩影,陷入了停顿之中。故事一开头,当这座城市五花八门的景象聚焦在一辆正在行驶的有轨电车上并以此引领我们进入了似真似幻的城市空间时,这个繁忙的、不眠的远东商业中心似乎已然确保了自身永恒的流动与能量,确保了某种理性与时间秩序,正是这一秩序凸显出这座现代大都会的激情与混乱。现代上海的节奏似乎是确定的,它的进程也像是预先规定好的,就像有轨电车的铁轨,在阳光下闪耀着,向前无尽延伸。叙述者提醒我们,“如果没有空袭,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行进是永远不会断的”。然而,小说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好奇,这座城市是否存在过?是否那个有着所有物质上的丰功伟绩与世俗具体性的“现代”,只不过是种飞逝而过的多愁善感,某种赝品而已。在这次“封锁”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张爱玲的区区十几页到底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捕捉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