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老无所依》:一本炽热的杀戮之书

时间:2013-01-04 13:28   来源:百道网

  《老无所依》 (美)科马克·麦卡锡 著 曹元勇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8月版

  科马克·麦卡锡(1933-)是美国大师级小说家,他的小说《路》(2006)曾获普利策奖,《血色子午线》(1998)被《时代》周刊列入美国近二十五年来最好的小说。由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曾于2008年在全球公映,电影为观众留下一个再难忘掉的杀手形象——蓝得像天青石一样的眼睛、既炯炯有神又高深莫测——读这本小说相当于阅读那部电影的纪录。

  科恩兄弟将原著删剪成“杀手追杀捡黑钱牛仔”的单线故事,并使部分情节更简明,但将原著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氛围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还把老警长赋予作品史诗性的那些独白也用“话外音”的形式拷贝下来,只是删去了警长贝尔对自己在二战期间抛弃战友的事件的忏悔,这段忏悔加深了警长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作为的内疚。

  这是作者出版的第十本书,是他72岁创作的作品,文风成熟硬朗,一个引号都不用,干干净净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混在一起就像剔去了骨头和肉只留下了皮。而在内容上,他也在追求简练的最高境界。在他的边境三部曲(《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里,还有一些感情戏和奇遇记;《老无所依》就是一本炽热的杀戮之书,一起死亡接着一起死亡,所有无关生死的事务都被缩减得接近于零。

  杀手和牛仔都有直截了当的动机,如无必要只用钱和枪说话,他们之间的厮杀惊险、紧张,没有多余的动作。小说里最细致(甚至带一些浪漫气息)的情节在于角色对自己伤口的小心处理,这种细致的“清创”描写是科马克·麦卡锡小说中最常见的情节,它不仅增强读者对残酷的认识,也将两次厮杀焊结成一个整体,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逆转性。《老无所依》中的摩斯就曾做过焊工,焊工是所有粗活里最细致的工种之一。

  科马克·麦卡锡在本书里明确地批判了美国的“重商主义”的道德观(金钱至上),他认为美国社会将在这种道德观中陷入崩溃,信奉它的人会死在自己的车里,并被丢在荒漠里(就像那群火拼死掉的墨西哥毒犯)。书里警长贝尔还向一位律师追问他是否知道“玛门”,玛门本意是财富之神,《新约·马太福音》(6:24)里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你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玛门。”

  因为在书里经常引用《圣经》的思想,科马克·麦卡锡又被批评家称为后启示录作家,即通过末世论和描写末日景像来改良大众的道德观的作家。本书描述的也是一个末日审判的恐怖景像,杀手齐格也是被当作一个末日判官的形象来塑造的,在故事的开头警长贝尔就被指明了。

  除了预言末日判官的到来,警长还感叹于世风日下,暴力犯罪越来越凶残、嗜血,“除非一把柯尔特手枪能够摆平的事之外,警察无能为力”。先前犯罪多源于冲动,罪犯会接受道德感化;后来坏人仍会小心地遵守规则(就像那些黑帮分子);再到后来,规则也不起作用了。只要钱够多,人随时准备铤而走险。规则只是使正派人更安份守已而已。

  牛仔摩斯在小说里有三次失败的守规行为,第一次是给那个他夺其枪的墨西哥毒犯送水,第二次在小旅馆里放走了齐格,最后一次则因为路上搭便车的一个小女孩送了命。确实是这些行为规则使他送了命,另一名杀手威尔斯也比较守则,他认为自己很聪明,对本行的业务和规则更精通,但最终却被齐格杀掉了,齐格对他说:“如果你因遵守规则而被带到我面前,那么规则对你又有什么用呢?”

  齐格不仅蔑视大众规则,而且严格执行自己的原则,将自己的原则凌驾于大众规则之上,不仅不为金钱所动,而且为了惩罚而惩罚,即使是一个可怜的寡妇。并且在杀戮之后逃之夭夭、不知所踪。这是一本寓言小说,也是一本一位七十多岁老人写的后启示录,这样的书在世界上并不多。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