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 梁启德作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
文/鬲向前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作为一名人才管理工作者,我想谈谈《黄帝内经》一书对人才管理的启示。
适才适用
《黄帝内经》在对诊病方法的运用时,“知一则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灵枢·邪气脏府病形》),并将能否全面地运用多种诊法作为评价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
《黄帝内经》第七十二篇通天:“少师日: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这段文字大意为太师对黄帝讲,人可分为太阴型、少阴型、太阳型、少阳型、阴阳和平型五类,其中不仅说明他们不同的体质及生理特征,而且详细描述了他们不同的言行特征和思想品性,古代长于使用针艾治病的人,要根据上述五种类型而施治,实症用泄法,虚症用补法。在第六十四篇的《阴阳二十五人》中更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根据人的体貌特征,详细地归纳出了二十五种不同类型。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个体对治疗、养生、预防等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这种中医气质论的描述中有明显的道德评价色彩,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取向,但《黄帝内经》高度重视个体的体质差异及其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最大限度地获取疾病的外在信息,治疗方案落实到每个病人,治疗措施丰富多彩,更好地做到对症下药,这也是人才柔性管理应当遵循的一项原则,有的放矢、知人善用地使用人才,只有最大限度地认识、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人才任用以德为先
《黄帝内经》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余闻先师,有行必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见,黄帝的形象,是个念念不忘民众疾苦、以天下病痛为己病痛的形象,其忧民意识,令人感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时时不忘要流传后世,造福子孙的思想,更是表现了高瞻远瞩、胸襟博大、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连岐伯都情不自禁地赞叹他:“远乎哉问也。”(《灵枢·师传》)恳切求教疗法,处处可见。问的之多之细、不厌其烦,令人深感其对生命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
德,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范畴,其外延,最终已转化为形成天地万物及自然天象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才以内在之“厚德”外化为才学之“载物”,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和谐的内外统一。《内经》的生命观告诉我们,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选拔任用,也是应该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这也是我们新时期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人才管理上,虽然发现人才是得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更是一个重要的捷径。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人才是得到人才的被动方式,而培养人才则是得到人才的主动方式,更能够保证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黄帝内经》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无知的物质自然界不同,其表现之一就是人有智能,能“知万物”,能认识万物的所以然。能积极避免自然和社会的不良侵袭,等等。《黄帝内经》强调要发挥作为自然界相对独立主体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环境的客观规律和人体内在机制的认识。而对于人才的培养锻炼,必须有一个平台,使之与具体的感知或经验联系在一起,与具体的问题联系在一起,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认知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些论述提示我们,不仅要重视发现和选拔已有的人才,更启发我们,培养人才是战略上的大事。人只有经过学习、培养才能成为无价的国宝。因此人才不是由先天禀赋决定,而是必须经过后天历练,只有预先着意培养,经过实践、锤炼,人才才能成长提高,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才群体的优化匹配
《黄帝内经》进而揭示了肌体器官协作的重要性,我们的人才管理则在肯定人才的个体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建造合理的人才群体。《黄帝内经》第八篇《灵兰秘典论》中:“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大意是,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岐伯回答: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否则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对于政权管理也同样是危险的。
在这段话中,《黄帝内经》的作者直接将人体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同型比较,突出了选举贤能以及彼此联动的重要意义。同理,人才群体的优化匹配既是一个集腋成裘、个体脱颖而出的自我提高过程,更是一个相互联动、最终产生众志成城效应的一个和谐有机整体。
大道至简。《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站在理性思维的高度,跳出了治病对抗性思维的界限,将疾病预防于未萌之前,高明的医生并不局限于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应着眼于人体内外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与调理,使其不产生病症。这种思想经过衍生和发展,至唐代就成了“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泛医学思想,即将人类社会、人(包括人群)和人体所患的疾病都纳入了医学的视野,表现了跳出医学来认识医学的勇气和智慧。借鉴到人才管理工作方面,首先是关注内在、关爱个体,德才兼备再去打拼,去应付外在的事情。人才的群体则如同人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高下不相搏,这种内外形神的和谐统一不仅是组织体系健康的标志,更是产生强大合力的基础,我们的人才管理就在于研究如何培养优秀的个体,建立和谐的群体,如何激发并形成最优化最强大的合力,投身于我们最广阔的时代建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