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红顶商人胡雪岩》

时间:2012-06-01 09:19   来源:大众日报

  胡雪岩(1823-1885),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钱庄小伙计,做到了晚清首富,又从晚清首富跌落至倾家荡产,最终埋骨于杭州西郊乱石堆中。而把这位商界天才的一生展现给世人的,正是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的一部小说《红顶商人胡雪岩》。

  所谓“红顶商人”,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汇,胡雪岩由于资助左宗棠西征有功,被御赐二品文官顶戴,“红顶商人”由此得名。现在这个词特指依靠官场权力做生意的商人,俗称“官商”。而胡雪岩无疑是官商界的宗师和偶像,其眼光和手腕在百年以后的今天,依旧受到热捧,不仅是商人,几乎所有想干番事业的人,都能从胡雪岩身上汲取点营养。因为胡雪岩的经商途径,在中国,几乎算是一条“成功捷径”。

  胡雪岩一生先后傍上了两个“大佬”,一个叫王有龄,后来官至浙江巡抚;另一个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王有龄一开始是个落魄子弟,买了一个官职,却没有路费进京领“做官执照”,胡雪岩当时只是个钱庄小伙计,也不富裕,但还是资助了王有龄三百两银子当路费。王有龄进入官场后官运亨通,为胡雪岩的生意大行方便。胡雪岩的经商之路,不是从投资生意开始的,而是从投资人开始的,而且是投资这个人的政治前途,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体制下,这是一个高招。后来,王有龄在浙江巡抚任上抗击太平天国军,兵败自杀,胡雪岩又转投左宗棠麾下,帮助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为左宗棠西征筹集军费和枪械,从中赚取差价,事业步入巅峰。

  胡雪岩善于在商战中扼住对手咽喉,善于利用政商关系来为自己的生意大开绿灯,善于从动荡的时局中寻找商机,而他最终失败居然也正是由于这几个原因。

  胡雪岩最终败于同外国洋商的大商战,也败于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政治斗争,再加上时局动荡,诸国列强纷纷刁难中国,市面大坏,运气最终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作为“商”,他亲自主持了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以一人之力对抗几个国家,败得悲壮;作为“官”,他仍未摆脱千百年来官场的残酷斗争,成了两大政治势力争斗的牺牲品;作为一名晚清的中国人,他也没有逃脱诸国列强的欺侮,国家不争气,个人再强,也很难争气。内外交困,这个一生精力充沛、斗志昂扬的商界天才,终于垂下头来,接受了失败。

  高阳先生在《红顶商人胡雪岩》中,是把胡雪岩当做一个商业英雄来写的,将胡雪岩一生的勋业描绘得恢弘霸气,同时他也是把胡雪岩当做一个凡人来写的,饮食起居、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无不精细入微,让读者感觉到如在眼前。而高阳对胡雪岩的偏爱,甚至使得他写到胡雪岩败落时,不忍下绝笔,把胡雪岩埋骨乱石堆一节隐去,只留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开放式结尾,悲凉但不残忍。

  这部《红顶商人胡雪岩》,将史书上很少提及的胡雪岩这个历史人物,推上了历史舞台。由于胡雪岩生前被抄家,留下的史料很少,而高阳硬是在故纸堆里一点点将胡雪岩的平生给拼凑了起来,加上娴熟的小说笔法,圆融通畅,毫无滞涩,使得一部百万字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完整大气,甚至能够“以小说造史”,使得很多史学家都来从小说中考证历史的蛛丝马迹。

  尤为可贵的是:这部小说虽教人经商之道、处世之法,但绝不厚黑。胡雪岩做生意追求互利双赢,对手下员工恩威并施、全心培养,甚至对天下百姓的生计都极为关心,绝不做挨百姓骂的黑心生意。他虽是个在铜钱眼里折跟头的商人,但那份朴素的“为别人,也就是为自己”的善心,仍旧令人感佩。 

  □ 小建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