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即使在深夜痛哭过,也未必能懂人生

时间:2012-05-18 13:59   来源:凤凰网读书

  《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澳)彼得·辛格 著,北京大学2012年4月版

  柴静的一句话,“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最近变成了好多人微博上的口头禅,抑或QQ、MSN签名,聊天时实在理屈词穷的时候,也抛出去作悲情之用--暗示自个儿痛哭过,所以可以谈人生,至于谈对了还是谈错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暗示对方,别穷追猛打了。

  柴静的原话,背后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借用这句话的人,显然连解构沉重的兴趣都没有,直接变异为插科打诨。在QQ群里,还看见过另一位高人解读这句话,深夜痛哭,可以让人以为是在真情流露,无论是小清新美女还是重口味怪蜀黍,难免都会对痛哭的人生出怜爱疼惜之意,于是,平时不可能达成的搭讪或深层次勾兑,也就自然而然的上演了。

  读过《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一书的同学,恐怕会觉得以上两段,跟书的内容和主题没什么关系。确实,这本书说的是让当代人能够过一个合乎伦理的生活,但书中所指的多数人的生存生活状态,即人们为物欲所执迷,找不到生存价值,看不清生命价值,本身就是无数个廉价的“深夜痛哭”场景上演的动因。这样的“深夜痛哭”,为欲望而哭,难道算是对人生的有益反省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利己年代,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乃至哲学家,还有我们的父辈、老师都在教导我们,伦理、道德、规则固然重要,但什么都比不上功利目的。因为伦理原则而放弃功利目的,自然成为了愚蠢的选择,事后多半会追悔莫及、“深夜痛哭”。即便有的人出于某些神圣的信仰,专门抽出时间去从事义工工作,或者为弱势群体捐款捐物,但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仍然是将利己放在第一位。

  我们所定义的“美好生活”,结构中基本上不包括伦理价值,而是由物欲的物化实现成果来组成。缺失了伦理的人生,即便经过痛哭,能算作是自省而无悔的吗?

  《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第一章试图将1970年代之后西方世界出现的拜金热潮,视为伦理丧失甚至重建标准更低的世俗伦理的原由。书作者、澳大利亚哲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系教授彼得·辛格甚至暗示,“历史的终点”实则更恰当用于对世间伦理丧失的形容。在他看来,当代人对利己的理解,本身就存在问题,利己绝非单单包括个人享乐和满足那样一种自我挫败、毫无意义的生活方式,而是可以找到并提振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方式。

  这本书随后两个章节转入对利己年代,社会人群错误的利己生活方式,经叠加而对社会形态、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接下来,书作者还试图论证拜金热潮与西方社会原有的宗教信仰等价值理念不相符合,以美国为例指出,无处不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侵蚀了真正的美国精神。

  批判自然不是目的,要说服人们重新过上合乎伦理的生活,还需引入富有说服力的论点、分析求证和案例证据。彼得·辛格举出的第一个证据是,无分文明形态,父母亲大多心甘情愿将子女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当父母亲在哄一个啼哭的孩子时,他们想到的不是二三十年以后,这孩子可以在他们老的识货照顾他们。他们的照料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爱,和不忍心看到孩子啼哭时的可怜模样。”

  从亲子,到范畴再大一些的大家庭,再到家族,再到社区、族群或某种分类标准划分的群体,人都有归属其中,愿意为他人作出部分(哪怕是少部分)牺牲的愿望。彼得·辛格据此认为,自私不是人的生物性。他更以日本民族传统和社会特征为例证明,欧美世界盛行的个人主义式利己观,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而非人性支配的结果。彼得·辛格进一步求证指出,人们如果率先采取一个友善和合作的立场,与对方维持长期的关系,不允许一方被另一方利用,坦诚以对、开诚布公,有助于打破囚徒困境。

  书中第九章提到,伦理如果化约为一套简单的规则,比如“不可说谎”、“不可杀生”等,反而可能因遏制人的行动而导致普遍化的规则突破,或者说被人利用来,发起道德狂热运动、建立针对人的禁锢体制,走向最危险的反伦理。相反,如果真正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应该设身处地去考虑可能被自己行为影响的他人,考虑他们的利益和偏好,如果自己的选择仍是诸多选项中较好的一个,那么才算是让自己的行动合乎了伦理。这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无需深夜痛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挣扎。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