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1980—2008)》

时间:2011-05-09 09:53   来源:新京报

《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1980—2008)》

  作者:陈柏峰

  版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定价:26.00元

  《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1980—2008)》一书从“混混视角”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混混的生长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组织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作者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分析观察“混混”这一特殊人群。我们从中摘录几段,以飨读者。

  “无聊”与“地缘团伙”

  上世纪80年代,处于青春期无事可做的“无聊”(乡村)年轻人,在寻找乐趣的过程中逐渐成就了那个时代的“乡村江湖”。

  乡村江湖最初由村庄内的年轻人组成,年轻人以村组为单位,组成自己相对固定的团体,然后大家一起玩。固定团伙到底是因为同属一个村庄,具有共同的集体感,还是因为团伙成员在玩耍时形成的相互良好关系,逐渐生发出集体感来,这并不重要。事实情况可能是,两者相互强化,使得最初的乡村江湖由严格具有地缘联系的年轻人组成的村庄“地缘团伙”构成。

  这些村庄地缘团伙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而有自己独特的“玩耍”和活动方式。临江县的鲁某向我们讲述了他当年的团伙生涯:

  我家在村里最早有一台录音机,因此成为大家的落脚点。因为当时我们年轻人并没有固定的公共场所,一台录音机,就可以将大家吸引过来。年轻人在一起跟着录音机里的音乐跳舞,那是当时最时尚的事情。那时家里总有一二十人,多的时候甚至三四十人。

  年轻人在一起玩,就不仅仅是玩,而是会在玩耍之外生出很多事情来,尤其是盗窃,村民们称为偷鸡摸狗。鲁某继续讲述他的团伙生涯:

  我们那时跟着电影上的潮流,学黑社会的形象,当时叫“派”,那时最崇拜周润发的“派”。我们一起跳舞,跳完了,就到村子里玩,到处闲逛,免不了会闹事,最常见的是偷几只鸡回来弄着吃掉。最开始是小打小闹,偷鸡摸狗,后来发展到黑色势力,明目张胆地抢劫,许多团伙都会这样,但我所在的团伙并没有发展到这一步。我在村队里有点名声,可以庇护手下的成员偷鸡摸狗,村民们很讨厌,但没有办法。当然,我们也是选择性地偷,偷性格软弱的村民,而不敢惹性格强硬的村民。

  “电影”与“团伙打架”

  在生活贫乏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电影对于总感觉缺少趣味的(乡村)年轻人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吸引力。一旦听说哪个村庄晚上有电影,他们会非常兴奋,往往全村组的年轻人结伴而去。电影场于是成为来自不同村庄的年轻人的交会处,当不同团体的成员相遇时,其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可以说,电影场是那个时代乡村江湖的舞台,不同团伙的成员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展开自己对理想的想象,因此,电影场也是乡村江湖的一个窗口。

  电影场上发生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打架斗殴,下面这段,是摘自某派出所的笔录,反映了看电影打架情形:

  昨天晚上十点钟以后,电影放完了,我们都准备回去。我走在最前面,黄发龙、冯德军走在最后面,在河南队的西边就碰到了定向的一伙年轻人。其中有一个上来就抓住了冯德军的一只胳膊,说:“老子认识你,我和你单搞!”说完后就用拳头打在冯德军的鼻子上,冯德军还手踢了他两脚后,就向家里跑。这时,那个青年就从身上拿出了一把匕首,向冯追击,边追边用刀在前面晃。追到后,上去就打了冯一拳。这时,我们队的黄文高就说:“抓一个送到派出所去!”拿刀的青年就跑了,其他人都没有走。我说:“你们还站着搞什么事,人也被你们打了。”其中有一个说:“关你什么事!没有打你就是好事。”我说:“你打就是。”他就上来,我就打了他一拳,把他打倒在地。这时从我前面又赶来了两个人。被打的从地上爬上来,就从身上拿了一把菜刀,在我面前晃,后面上来了一个人抱住了我,前面来的两个人就用拳头打我。这时我们队的黄发龙赶来,他们就跑了,在放电影的地方他们又拿了一个凳子朝我打来,没有打到。这时黄文高又说:“抓一个送到派出所去!”他们就都跑了。

  换着装与挣名气

  从访谈中得知,当年(80年代)更普遍、更流行的争勇斗狠方式是强行换鞋、换皮带、抢军帽等,这在我所调查的两湖平原的几个县市都比较普遍。那时流行戴军帽、穿球鞋、用皮带,年轻人看到别人有军帽、球鞋或皮带而自己没有,或者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就找别人强要或要求交换。如果遭到拒绝,多半是年轻人互相不服气,那就会发生打架事件;而交换能够成功,则大多由于对方胆小怕事,这显然会增加要求交换的年轻人在乡村江湖中的名气。

  在这种争勇斗狠的气氛下,年轻人往往越争越勇,越斗越狠,其中一些人获得较大名气后,逐渐形成“气候”,不但年轻人惧怕他,村民们更是惧怕,连村干部也要让三分。下面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个典型:

  八二年十月五一四队姚守贵的弟弟结婚,王为武(自称武爷)一伙五人闯入姚家,寻衅滋事,王将一个男青年客人的墨镜摘下,说:“你还在爷们这里玩味,武爷要戴墨镜。”那个年轻人说:“都是年轻人,何必这么搞。”当即遭到王一伙毒打,姚母下跪叩头求饶说:“武爷,不要打了,我们办点事不容易。”王一伙砸烂窗户,拆下一些屋瓦,扬长而去。 

  摘编:史远泽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