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外交与建筑》

时间:2010-09-17 09:26   来源:中国台湾网

 

  书名:外交与建筑

 

  作者:[美]简·洛菲勒(Jane C.Loeffler)著 袁海滨 译 赵雪澜译

 

  出版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我参与美国驻外使馆的设计已是多年前的事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年代,安全性曾是美国驻外使馆最重要的,这对建筑设计的制约很大。使馆建筑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及文化,又需尊重所在国的人文环境,是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使馆建筑也是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写照:新建成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便体现了日益增强的美中关系。我很高兴有机会参与了美、中两国驻外使馆的设计,时代不同,国籍不同,形式不同,而其建筑的特殊性是它们的共性。

 

——贝聿铭

 

  【内容简介

 

  《外交与建筑》揭示了美国使馆建筑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政治和权力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异乎寻常的事件,激动人心的情节,带领读者见证国会议员令人反感的“视察”旅行,莫斯科使馆遭人窃听的办公室,海军陆战队和海豹突击队英勇营救索马里美国外交人员……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

 

  《外交与建筑》研究缜密,语言流畅,其重点放在了冷战时期的美国海外使馆建设。在那段岁月中,美国启动了大规模的使馆建设活动,意在展示其对盟国的承诺,维护其作为超级大国的世界形象。美国新使馆采用了玻璃、钢和混凝土这些极其现代的结构,象征着开放和民主。但是很快,这些不切实际的建筑及其建造程序就引起了争议,特别是遭到了国会的质疑。作者紧密追踪了使馆建筑如何沦为政治工具,有影响力的国会议员如何借助使馆建筑项目来扩张自己的权力,进而促进其个人事业。

 

  本书还揭示了政治格局转变对外交优先次序的调整。经过越战,将美国使馆设计成开放的、容易接近的理念遭到废弃。随着使馆成为抗议活动和恐怖袭击的目标,安全防卫不断递升为首要考虑因素。与此同时,新首都的纷纷涌现,加重了美国维护其得体的外交代表形象的负担。今天的美国使馆受到混凝土路障和全副武装士兵的保护,仿佛城堡一般,已不再像以前的使馆那样具有开放性。

 

  作为外交资产的美国使馆何以更好地发挥职能?在国际化合作和信息化沟通的时代,当国与国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流动多样之时,美国面临着用凝固的外交建筑去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的挑战。

 

  【作者简介

 

  简·洛菲勒,美国马里兰大学荣誉课程客座副教授,讲授历史景观和建筑课程。代表作为《外交与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Diplomacy: Building America’s Embassies,1998年出版)。她还在《外交政策》、《新闻周刊》、《建筑实录》,以及《纽约时报》、《建筑历史学家协会专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有关使馆建筑和安防问题的文章。此外,她还就相关主题参与撰写了《联合国》(1999年)、《华盛顿的大使官邸》(2003年)、《建造外交》(2004年)。她亦曾在美国国会作证,陈述建筑作为公共外交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洛菲勒毕业于韦尔斯利学院,拥有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城市和地区规划硕士学位,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文明专业博士学位。她和她的丈夫现居美国华盛顿特区。

  【译者简介】

 

  袁海滨,出生于197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5—2008年在中国驻美国使馆和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先就职于外交部行政司。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