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代的书香 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
作者:俞晓群
定价:30 元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 年7 月
提起俞晓群,上世纪的读书人恐怕很少会有人不知道,和三联的沈昌文一样,这两位著名的出版家都备受小资和知识分子读者喜爱。俞晓群和沈昌文尽管年龄相差20多岁,但两人却有着十分相近的文化理念。作为至今还活跃在出版一线的出版家,俞晓群在本书中对30年来的书业演变有着“置身现场”的观察与反省,包括对于书业历史和现状的思考。他指出了当下文化界的混乱状态,他认为商品经济有自己严重的弊端,尤其是在不成熟的时期,大家一窝蜂地冲上来,要抢占最大的利益份额。可是,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东西消失了,一切都变得赤裸裸。
作为一位“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自从事出版工作以来所遇到的精彩人物、一个个书与人的故事,如果你也是一个爱书的人,那一定不能错过。
书中作者有这样一段自嘲,充分地说明了对“书文化”的热爱和人文精神的坚守。“3年前,因为工作变动,我不再担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升迁也好,改革也好,我此后的处境,真的比从前风光了许多。可我也真是没出息,即使在花拥锦簇的环境里,还是忘不掉那段如诗如梦的‘书趣情结’。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思绪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转变为一种貌似老年人的症候,经常陷入人生回望的状态之中不能自拔,内心繁衍着对于旧日书香的眷恋,不时盘算起今昔行为的价值判断!”作者感叹自己没出息,甘心、甘愿在爱书的心境中堕落——握一柄鱼竿,在文化的寒江上垂钓。这恋恋不舍的感慨,掩不住其爱书、爱出版行业的情怀。他自己也曾表示,他希望将出版做出层次感,各种层次的图书都包括,时尚的和经典的有不可切断的血肉关系,经典是文化背景,时尚是文化手段。
美国的一位出版家曾说,在出版行业,垃圾书是必须存在的,没有垃圾书的孕育怎么会有好书的出现呢?作为一位深具文人情趣的知识分子,俞晓群所做的书显然不属于前者。他不仅希望通过自己所出的书来传播思想,还想借助名人大家来改变社会文化和大众心态。书中以随笔的形式,抒发出了无数出版人和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更有与前辈“书人”的神交,例如沈昌文、王云五、黄仁宇、陈原、王充闾等等。
在书中,俞晓群还对现在追求畅销书的追风做法提出了质疑。虽然说好书不一定滞销,但关键还是看出版人如何操作。他也曾发出过这样的呐喊:“无论是做高端产品还是低端产品,出版社要有自己的精神理念,但是,现在很多出版社已经丧失了这一点,失去了文化追求。这个时代是不会出现大师的时代,因为时代决定了一个群体是否能够出现大师。谈理想的人在当下找不到共鸣,别人会质问你,理想能卖钱吗?”这种无论对读者还是行业内的拷问,难道不是对当今人们的一种警示、一种告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