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联大八年》

时间:2010-08-23 15:39   来源:深圳商报

  西南联大《除夕副刊》 《联大八年》  新星出版社  2010年6月  定价:22.00元

  在中国教育史上,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关于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学术界公认最珍稀、最有价值的文字莫过于由西南联大学生自行组稿编撰的文献《联大八年》。可是多年来,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因存世量稀少,在学界中“只闻其名,不见其书”。

  近日,尘封60余年的《联大八年》由新星出版社首次再版,让读者看到一个不同于《未央歌》之明媚、《逝水年华》之和煦的真实的西南联大。有学者指出,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西南联大在后人的不断追述中已被“神话”,而《联大八年》一书的出版,有望为联大的神话去魅。

  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新星出版社副总编刘雁,讲述这本传奇文献60年后重新再版的幕后故事。据刘雁透露,《联大八年》只是“联大丛书”的第一本,年内还会陆续推出《联大长征》、《联大教授》、《联大生活》和《联大精神》四本新书。

  “这是一本传奇的书”

  联大八年,从时间范畴来说,是指当年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由“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正式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名义确定下来开始,即以1938年5月在滇开课,至1946年5月复员为止,是对上个世纪那场关乎民族生存之抗战的另一种书写。

  “我最初听到这本书,是从责编饶佳荣口中。”刘雁回忆,三四年前,饶佳荣为了翻译美国著名汉学家易社强先生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从该书附录的参考书目得知此书。“原来,易教授就是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偶然读到这本书,被它震动,才下决心研究西南联大的,没想到这个题目花了他二十来年时间。”足见此书,非一般之书。

  出版社通过多方寻找,最后在北大图书馆把这本小册子翻出来了。“原书用纸非常粗糙,印刷的质量也很糟糕,这也可能是它保留至今并不多的一个原因。在北大图书馆找到的那本,不仅是繁体字,很多字都辨认不清了。”刘雁说。

  “这是一本传奇的书,也是目前为止关于西南联大最好的一本原始文献。很多研究者都知道,但没见过。”刘雁说,《联大八年》最重要还是它的是史料价值。“我们后来见到的很多西南联大的文章,都是时隔多年的回忆,而这本书是联大刚解散时候的记录,很多印象都是最新鲜的。”

  她介绍说,该书是当时学生自主约稿编辑,独立筹集经费出版的。在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返回平津之前,西南联大的学生社团《除夕》社的学生们,为使更多的人了解西南联大的这段历史,自发约稿,编成《联大八年》,书名由闻一多亲笔题署。

  最大价值是还原真实

  “对于西南联大,现在都是高山仰止,把它视作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最高峰。”刘雁告诉记者,目前能够见到回忆西南联大的著作,多数都关注“好”的一面。恐慌多于镇定、迷惘多于激情的战时校园,在联大人的回忆中,却是美好与浪漫多于悲苦。像鹿桥的《未央歌》,仿如人间桃花源。翻译家许渊冲在其回忆录《逝水年华》中,同样把西南联大的岁月写得温煦诗意。

  可是联大八年,不是事事顺遂,不是始终昂扬,更不是远离抗战烽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世外桃源。“《联大八年》把一些读者料想不到的、不那么好的一方面呈现出来”,刘雁说,这可能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比如时任联大助教的鲁溪,言及工作的枯燥寂寞,生活的困顿艰难,毫不掩饰地说“这一切,都使人觉得没有意思,觉得无聊”,和鹿桥在《未央歌》里所写的那种洋溢着欢乐、充盈着诗意的生活迥然不同。鲁溪《我的教书生活》一文,黯然郁重,写至最后,才凸显亮色:要不是在这个自由空气最浓的联大里,也许早就耐不下去了。

  “关于西南联大,它的呈现非常立体。”刘雁认为,学生办的校刊,作为历史材料来看,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取一种平视的视角,相较更能反映出学生作为当时社会民众的特殊群体,面对历史动荡和民族大限时对很多问题的态度,比如在乱世对“国家”的看法,战时对学业的看法。在学生日常的情绪和生活中,这种矛盾究竟如何影响他们,读这样的学生刊物有时才能看出真实情况。“此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么真实的记录。”

  60年前的学生“真敢写”

  毋庸置疑,《联大八年》中最有趣的就是最后一篇《教授介绍》。由学生写眼中的教授,极其真实地勾画出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鲜为人知的真性情。

  这是真实的文字。有人说联大学生“真敢写”。“真敢写”到什么程度呢?对于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学生也照样直言自己的态度:“根据冯先生这几年的行动,有很多人以为冯先生由‘风流’而转为‘现实’,由‘为无为’而转变到‘为有为’了。”对于法律系某教授,直言其“外表尽管漂亮,肚子里装的却是糟糠”,“像绣花枕头”,对另一位教授则径称其“一无所长”,后面还来了一句更厉害的:“假如一定要说出他的长处,我只好举出‘爱管闲事’一点,当燕主任‘倦勤’的时候,他便得其所哉做起‘代理主任’来。”

  因此也有书评人评价说,这本书作为一个独立文本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以往西南联大正统评价的一个补充。人们说联大之大,往往取其艰苦卓绝、教育为国、坚持办学、坚守民族灵魂等诸多内涵,而《联大八年》则显示出联大参差多态的一面,在这样的文字记述中,联大人面对二十世纪国人所罕见的危亡乱世不光有激情,不光有信念,也曾有过彷徨,也曾有过大失望,有过消沉和疑惑。

  值得注意的,还有联大学生的早期学术训练,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如这本学刊结集收录较多回忆记述性的文字来看,编辑者虽然多数是学生,但是很早就建立了整理史料和保存历史的意识,书中多数文章统一署名“资料室”,显示出集体记录历史的责任感。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