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韩国电影史》

时间:2010-08-12 08: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国外,一些外国电影专业人士常常问我: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政策,可以达到如韩国电影这般的成功。我总是给他们同样的回答:如果有旧制度和审查,首先必须废除,因为对于创作者来说,表达自由相比其它政策支持更为有效,韩国电影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深感兵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43年颁布了针对年满20岁和20岁以上的韩国男性的征兵制和少年志愿兵制。为了宣传征兵制和志愿兵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电影,即采取朝鲜军司令部、日本海军省、日本陆军省支援朝映的形式制作军国主义宣传片。朝鲜映画令规定观看电影是国民的应尽义务而不是娱乐行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法律条款。

  韩国电影审查制度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时期和军事政权时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公众的表达自由被彻底剥夺了,电影沦为维护政权或者是宣传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但是1990年代以后,通过宪法裁判所判决这一合法的手段,对审查制度作出了历史性判决:电影审查是违反宪法的。彻底改变了韩国电影的格局。

  第一部电影法于1962年颁布后,韩国电影产业日益发展壮大,不仅如此,到了1971年,每年可制作100~200多部各种类型的影片。这一时期的电影,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可谓韩国电影真正的复兴。1969年,全年电影制作数为233部,观影人次为1亿7800万,这一数字直到2005年才被打破,是韩国电影史上最辉煌的记录。

  剧本和电影双重审查的统制政策,是导致1970年代韩国电影产业衰退的主要原因, 在严格的电影审查中,作品处处都被撕裂、被删减、满目疮痍,留下一份惆怅的记录。就如河吉钟导演的叹息“韩国电影在哪里?根本找不到它。它既没有萌芽的种子也没有遗产,只有不成熟的模仿和肮脏的唯利是图”。

  1960年代开始,朴正熙独裁政权利用电影作为政策宣传工具以促进其政策发展,1972年10月维新以后,则变得更加强力和露骨。所有电影必须符合维新理念或者至少也要保持同调。在此期间制作的很多所谓的国策电影,都没有获得理想的票房,甚至还造成入不敷出。政府想要达到收支平衡,采取了“糊口之策”,即用赠票的方式动员观众或包场组织观看,结果遭到舆论批评。其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作品甚至都没有公映过。

  韩国电影的女性形象,主要从两大流行类型:通俗剧和恐怖片中而来。一类是遵从传统儒教的道德规范,即囚禁在贞操观中的贤妻良母型,另一类是妖妇型或者是恶女型。

  1980年代,全斗焕政权为了办一个体面的奥运会,无视自身经济条件的不足,下达特别令,铲除贫民居住的“死角地带”。接着,上溪洞一带的破旧房屋被勒令拆除,贫民被驱逐,集体动迁至富川京仁高速公路边的空旷平原。但是富川市政府随即指出,附近的道路是奥运圣火传送必经之地,不宜居住,于是,这批贫民再次被驱赶。这一过程,被金东元(Kim Dong-won)导演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制作成一部名为《上溪洞奥林匹克Sanggye-dong Olympic》(1988)的纪录片,这是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录像带素材剪辑而成的纪录片。

  用坦克车踏平光州后登场的全斗焕政权,实行暴力镇压和自由化的双面政策,取消校服和宵禁,放宽学生头发长度,这是全斗焕政权的礼物。而对于韩国电影界,全斗焕政权给予的礼物是放宽对于情色片审查。托他的福,1980年初中期,突然开闸泄洪的情色片erotic films使电影院生意兴隆。当时的大学生们,处于一种奇怪的生活状态。白天,他们向全斗焕的暴压政治投掷石块,晚上跟着全斗焕自由化政策的统一步调,坐在影院里,一边咯咯地笑一边看廉价的情色片。

  1980年代初期,韩国电影界欲逃离被电影审查和政治压制污染的电影黑暗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年轻影迷开始讨论电影文化除了充当娱乐角色外,是否能够担当教育、社会的媒介机能等问题,结果孕育出了独立电影。

  摆脱日本殖民统治、朝鲜战争、民族分裂是韩国电影史上三件意义深远的大事。而且直到现在,这三段历史残迹在韩国电影中处处显露痕迹,它们掌握历史自身的方向和决定电影类型的产生和消失,对于电影和政治的关系以及界限起到决定性作用。

  1980年代后期,西方电影评论家开始提到“韩国电影新浪潮”这样的词。继中国“第五代电影”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影新浪潮”后,在韩国这个东亚唯一不为人知的电影国度里,可以看见社会批判意识和创造力兼备的新时代电影出现的征兆。韩国电影新浪潮的先行者是朴光洙,他的第一部作品《柒洙和万洙》(1988),通过柒洙和万洙两个油漆工的生活,触及了受压制的韩国社会的一面,片中柒洙和万洙被困在摩天大楼的天台,象征着韩国社会和对自由的压制。

  1990年代初,站在生存十字路口,陷于绝境的韩国电影界倚仗大企业资本,开始产生以“制片人中心制的电影”——企划电影。同时,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也在摸索新的立场,这也表明以“韩国电影新浪潮”为代表的、将政治和社会视为影片议题的艺术责任感正在一点点褪色。

  如果单纯地来看韩国电影政策模式,可分为统制模式、振兴模式和自由放任模式三种。直到1980年后期,韩国的电影政策一直是统制模式,金泳三政府时期,迫于美国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转变为统制和自由放任模式混合,金大中政府登场(1998.2.25)后,变化为振兴模式。

  金大中政府废除审查,是韩国电影史上最受肯定的电影政策。韩国电影因此贴近了韩国观众。创造力受到压迫时,仅靠财政支援来培养电影的竞争力是不可能的,而左右创造力的主要原因正是“表达的自由”。金大中政府文化政策的口号是“提供支援,但不干涉”。随着这一政策出台,电影审查消失,投资、制作、发行等方面也开始显现活力。金大中于1997年末竞选总统时,在其竞选宣言公约中提出废除电影审查,并在其执政的2002年1月1日实现。

  韩国电影在1950年代后期得到迅速发展,进入1960年代时迎来了全盛期,但之后陷入了长时期的沉寂状态直至被激活,再度迎来华丽的复兴。从1996年开始,韩国电影连续10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首先表现在数量上的增长。第一,韩国电影的制作数量没有大幅增加,但观众人数却呈几何级增长,甚至出现了观影人次超过1000万的作品;第二,韩国电影市场占有率从1996年的23.1%增至1998年的35.8%,2001年更是超过了50%。

  1996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启动,韩国正式开启了国际电影节时代。釜山国际电影节始于开放的年代,到2010年已经举办了15届,目前,韩国每年要举行20多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富川国际奇幻电影节(Puchon International Fantastic Film Festival简称PiFan)、全州国际电影节(Jeonju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简称JIFF)、光州国际电影节(Gwangju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简称GIFF)、大田国际电影节(Daeje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简称DJIFF)等,它们的出现,使韩国一年四季都有电影盛会。

  多年来,韩国电影的主流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1960年代是各种类型的繁盛期;1970年代,动作片成为主流类型;1980年代,通俗剧是主流类型的中心;1990年代中期以后,动作片和喜剧片的结合成为最重要的潮流。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