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一是礼拜几》,巫昂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每个《三联生活周刊》的粉丝,都应该对《星期一是礼拜几》这本书充满阅读的渴望与幻想,尤其当你恰巧也是媒体采编队伍中的一员时,总会在这本小说里找到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的截稿期而焦灼不安的深切共鸣。比如书中第二章的这段话,将记者被编辑催稿时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截稿前数日,均属经前综合症,情绪极度易怒、敏感、偶尔悲观厌世……”
这是一本正宗的媒体八卦小说,作者巫昂曾是《三联生活周刊》社会新闻部的一名记者。正是这样的身份,让读者很自然的联想到书中的《三周刊》应该就是以我们所熟知的“三联”为蓝本。所以必将带着一种索隐的心态,有时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能看出些情节之外的某些微言大义,边看边联想,尽管作为“三联”圈外的人很难真正对号入座,但仍不可抑制的八卦——原来传说中的主编真的够“狠”呀,到底哪个人物才是现实中的三表哥?
书中的主角以千计,有着典型新闻斗士的潜质。他的梦想是成为著名记者,为了跑新闻,历尽艰辛,可惜《三周刊》始终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但一个颇富戏剧性的谎言竟让他深得主编垂青,也让其他同事对他刮目相看。可如果一切太顺利,那只能说明这个世界充满奇迹。谎言拆穿后,以千计在传媒职场上可谓跌跌撞撞,在令人无法轻松自在的末位淘汰制里,他被认为是最可能被过滤掉的角色却也时常剑走偏锋坚忍不拔。从他起伏的经历中,作者娓娓道出橙色幽默的办公室斗争,小说的内容也紧跟新闻采写实践,大量描写了调查性新闻记者亲赴新闻现场的诸多细节,使读者可以看到更多新闻背后的故事,包括记者的灵活应变、斗智斗勇和其所经历的剑拔弩张之危情时刻,通过这些引人入胜的情节,借以揭示媒体圈潜规则和中国社会众生态。
本书标题颇具创意,也许在周刊的媒体从业者更加深谙此意。星期一是编辑部头脑风暴式的选题会,而“抢P”是杂志特有的风景,P不止意味着稿费,它还是不同部门的地位象征,“任何定期参加本刊选题会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患上强迫症和惊惧症。”也许正是这种没有硝烟的暗战和无形中的竞争压力,让“星期一是礼拜几”这个标题更有冲击力,仿佛暗示着媒体圈终日仓忙的状态,甚至有一种对时间概念的刻意麻木。其实这种难以言喻的压力,普遍存在于当下的媒体圈中,这个职业属于典型的“表面光鲜,内心彷徨”。“即使在太平盛世,新闻记者的生活也会显得非常动荡,因为我们不关心正常人的生活,也不关心正常的生活,甚至没有生活本身。”小说的结尾处,以千计自我感言,“新闻记者这行压根不适合我,我想成为一个小说家,写出那种令人掩卷长叹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多伟大。”这句内心独白估计也会触动很多同行的神经,记者从业不几年就会遇到自设他设的“天花板”,继续做还是转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呢?据说,记者转行的心理成本非常高。
“当记者的,都是挣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虽是句笑谈,但也调侃地折射出当下记者普遍的收入与付出在对比其他行业中的不均衡现实。作为一个满脑子想着往前冲的小人物,以千计更在意自己的世界。除了工作,他所关心的外面的世界,只和自己有关,还有他真心爱着的却无法得到的女同事莫莉。究竟有没有这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留在心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八卦。在以千记对莫莉的爱恋以及内心的情感素描中,作者用略显夸张的笔调彰显了主人公的纠结与执着,看起来这种情感还蛮真实的。
其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喜,还是大人物的家国天下,在历史中不过是尘埃。这是何等从容的生活态度?想清楚这一点,我倒觉得这是媒体人自我放逐和解压的宽慰,也是读完这本书带给自己除了娱乐之外的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巫昂这本小说的写作风格,颇为搞笑,还有一点无厘头。比如像“把宝贵的青春像鸡蛋摊进面饼一样摊进去,奋斗、奋斗、奋斗!”这样能让你边看边乐的语言不胜枚举。最后,引用书中经济部主任老白的一个段子来做本篇书评的结尾。财会系出身的老白,会把万事万物量化,说别人八卦,他会说:“你非常7.99。”——近乎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