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读起来感觉像看电影,这是它付给我的第一感。写诗出道的作者写起小说却放弃了语言技巧的操练,直白得近乎粗暴地拉开了大幕,让全体角色一哄而上占据了头一出;捋一下结构,双时空双线交织的推进方式也是拍电影常用的伎俩,搁小说里使开来未免显得太没技术含量。但也正是这种简单造就了该小说成为畅销书的潜质,畅销说白了就是一要好读(跟难读相对),二要好看。《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好读,更好看。
好看第一条,夹杂着笑剧成分的“残酷青春”主题。小说里的叙述主体“我”装傻或者佯狂,时常把话说得过头、把玩笑开得过火。那些小聪明小机巧小诙谐不时打断、消解残酷,却更逼近青春乃是“残酷的玩笑”这一实质。它绝对不沉闷,但是却让我们读出了沉痛。好看第二条,从没有人像作者老了一样把县城写得那么亲切,作家在乡村和都市的叙事夹缝中重新发现了县城,这一不尴不尬的中间领域,以及厕身其间不上不下的县城青年们。有着共同身世的读者不免发生共情,不同背景的读者则收获了“奇观”,就像我们在贾樟柯电影里看到的那样。好看第三条,一幕幕青春场景时过境迁多年后再次重现,还能如此“不隔”,如此逼肖。仿佛记录那段岁月的胶片一直在某处完好无损地秘藏着,连点划伤都没有。它的清晰会惹你惊讶外加点儿害臊,因为会不由自主被勾着去“想当年”。当然这都不是问题,以青春的名义开脱,别不好意思。好看第四条是专门针对上世纪70末80初那拨读者的,小说提供您一次把自我代入进去的机会,在王小明、夏国强、林小芳谁谁的一干人等中,总能找出你的同类项。他们的心路历程,多少令你心声得道;他们的泪水欢笑,多少予你情感代偿,于是乎你终于得以在变霉之前释放你憋久了的青春感伤。是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这么悱恻缠绵的名字下面,排列的是一些粗线条的文字,在这里我要举双手欢迎。因为粗放才是原生态,粗暴才有阳气,粗糙更具质感,尤其看多了近年来流行的半死不活的精致。也恰好受惠于这一点“粗”,小说才没有流入“俗”文学一类。(赵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