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京味文学丛书:《门》

时间:2009-04-30 08:55   来源:新华网

 

  内容简介

  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她不仅有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同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他们的创作生活与北京血肉相连,他们的创作思想与北京休戚相关,而他们的作品也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京味文学”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什么是“京味文学”?有没有“京昧文学”,以及它的涵盖范围等等,历来有着争论和歧议。有关这些问题,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北京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批以北京为写作背景,熟练准确地运用了北京语言特色,反映了各个不同时期北京人的生活与思想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它们的共性,也有着风格迥异的鲜明个性。这些作品发表以来,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读者的喜爱,有的甚至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为了使读者系统地了解这样一批作品,我们按不同时代和风格选编了十四位作家的作品。

  出版“京味文学丛书”还是一个尝试,在同类作家与作品中,还有许多优秀者未能人选,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地丰富这套丛书,尽可能多地收入京味作家的作品。“京味文学丛书”即将出版,我们深切地盼望它能得到读者的喜爱。

  作者简介

  林斤澜,1923年生,浙江温州市人。1937年参加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60年开始专业写作。写过剧本、小说、散文、文论,各种类别都出过集子。近作有《矮凳桥》系列小说,《十年十癔》系列小说,《随缘随笔》文论,《立存些照》散文。

 

  文摘:龙潭

  几个陌生人,凑巧走到一起。或因一件事,一句话,一片景色,触动了心思,把平常不大说的话,连根带梢搬了出来。这种情况不平常,可又是许多人遇见过的。现在,解放了的年头,随便走到哪里,总有新鲜事情让人动心,又没有了旧社会的种种顾虑,这种不平常的谈话,也就变得平常了。
  一个夏天的早晨,北京东南角的龙潭湖上,夜黑色里边,变出了深蓝色,深蓝色里边,又掺进了紫色、金色、绿色。鱼儿在水中通通跳跃,蛐蛐、蝈蝈、知了,都不知在哪儿,但听见唱成一片。应当说是热闹吧,听来可倒平和安静。

  有一位老人,拎着鸟笼,走到湖边,随手把鸟笼挂在树上,就在树旁活动起来。这老人光头光脸,可是银亮的头发根儿,胡子茬儿,在古铜色的皮肤上,到处钻了出来。他的活动不是太极拳,也不是体操,只是随意弹弹腿,扭扭脖子,两手却在树上抓挠,掰掉不必要的芽头,就象行家修理树木。一会儿,看见水边上,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两位钓鱼的,蹲在那里抽烟。

  夏天,天是猛然大亮的。龙潭湖里湖外,高矮远近,只见那绿色,浓淡重叠。老人四下里欣赏,看见几步外,坐着一位姑娘,一条圆滚滚的辫子,可头盘了一圈。面前支着画架子,悄悄抹上一大笔绿颜色,疑心是不是抹多了,悄悄地瞧瞧湖上,又抹上绿的,再抹上绿的。老人听见脚边切切嚓嚓,来了一群羊。奶羊只顾吃草,小羊吃一口,听鱼跳,吃一口,看蜻蜒飞。放羊的是个小青年,瘦高个子,赤脚短裤背心。他把鞭子扔在草地上,管自骑马一般,骑着石头凳子,面前摊开大本的琴谱,怀里搂着胡琴。却不拉。嘴唇动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在弦上扣。

  老人记起来,今天是星期天。想道:“好个星期天!”心里松快,要跟人说说话。那两个钓鱼的,刚才说什么来着,没有听真。这两个人一胖一瘦,胖的头发花白,脸膛红通通。瘦的黑瘦,鼻子尖尖,眼睛更加尖利。他们在钓鱼吗?怎么看都不看鱼竿,老抽烟。又透过烟雾,隔着湖,搜寻对岸的什么。黑瘦子说:

  “干吗非要象公园里的湖,圆的,光溜溜的。象这龙潭不好吗?有港有沟,曲里拐弯。”

  ……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