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命的学问十讲》
书系:喜福绘-10
著者:王邦雄
责任编辑:覃子洋
出版时间:2009.4
ISBN:978-7-300-10112-5
策划:湛庐文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2.00元
新书内容介绍:
你是否感到身心疲惫,有无法承受的压力?
你是否感到亲情和人际关系都成为负担?
怎样避免情感变质,防止佳偶变怨偶?
怎样帮助儿女走出欲理还乱的叛逆青春期?
这些是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会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便是“生命的学问”。《生命的学问十讲》则讲出了平常人,平常生活的真谛与智慧。
本书虽然讲述的是“生命的学问”,但既没有故作高深的论道,也没有盛气凌人的说教。王教授他将源远流长的儒、释、道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以平实话语娓娓讲述人生智慧。读来宛如与智者促膝谈心,温暖、平和,不时豁然开朗。
序言
本书上一版《世道》出版多年,不免寂寞。对当代人而言,说“道”过于沉重,世途多艰,人心或许承受不了“任重而道远”的压力吧!
其实,“道”不就是人生要走出来的路吗?人生是人物走在人间,人物要立得住,人间要行得通。老子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跟反而站不稳,拉开大步反而走不远,所谓“道”,也不过是行走人间的一点灵光解悟罢了!
人生在世,自我要挺立人间,也要让天下人和我一样挺立人间;自我要通达人间,也要让天下人和我一样通达人间。原来,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只是人之常情而已!
庄子《人间世》中说,自我摆出想去救天下人的姿态,等同于扮演“灾人”的反面角色。因为,救人之先,已迫使对方因处境堪怜,而痛失尊严!问题出在“未达人心”,也“未达人气”,你的心在他的心之外,你的气在他的气之外,你是旁观者,又是局外人,救人的好意反成了伤人的傲气。所以,行走人间,一者要贴心,二者要体贴,我的心跟他的心同在,我的气跟他的气同行。人我之间,生命同体流行,人人挺立自我,人人通达人间,这就是作者著本书的一点心意和一分憧憬。前言这一两年来,我思考的重点仍在世道人心的改变。一个人文学者,他的学问不应只是书斋的玄思,而应当反映社会的脉动。否则,那就只是概念的思辨,而不是生命的学问了。
重整世道,有三个力是很重要的,一在知识力,二在道德力,三在美感力,这三力都是心力。此有待认知心、德性心与美感心的充分开发,或许,这就是心灵改革的真正意义吧!知识力让人站起来,道德力让人走出去,美感力则让人看得到,看得到才等得着,且能走出从前而脱胎换骨。
知识力是IQ,道德力与美感力是EQ,前者是竞争力,后者是包容力。竞争力低的症结在于缺乏包容力,重振竞争力之道也在心灵的觉醒。
朱熹诗句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鉴开”是心如明镜,天光的善与云影的美都照现吾心;而方正水塘得以清明长照,正由于源头有活水注入此心。
书中的文字都是作者开发文化传统的活水源头,并注入当今时代的脉动而写就。可说是“生命的学问十讲”,这里面隐含师门传承的微意。牟宗三先生说,中国哲人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而不是知识的学问,此“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问世道何在,曰:在人心的开拓。
编辑推荐
不安分时代的生活哲学
你是否感到身心疲惫,有无法承受的压力?
你是否感到亲情和人际关系都成为负担?
怎样避免情感变质,防止佳偶变怨偶?
怎样帮助儿女走出欲理还乱的叛逆青春期?
这些是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会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便是“生命的学问”。著名哲学家牟宗三说,中国哲人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
日本“经营四圣”稻盛和夫曾说:“我们现今生活在纷乱如麻、前途未卜的‘不安分的时代’。”每一次危机、每一次的磨难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梦想和生活方式。我们如何能做到,在高潮的时候享受成就;在低潮的时候享受人生?除了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困难,聆听心灵的声音,思考生命的学问也是不可少的。如果说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为我们探究了共存、竞争、人生等各面相思考,那么《生命的学问十讲》则讲出了平常人,平常生活的真谛与智慧。
“生命的学问”是一生中需要不断学习的必修课,不论低潮还是高潮,我们都要给自己关注心灵的时间和空间,从传统智慧中吸取能量,活出充满关爱、智慧、喜悦、活力的人生都。
本书虽然讲述的是“生命的学问”,但既没有故作高深的论道,也没有盛气凌人的说教。王教授他将源远流长的儒、释、道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以平实话语娓娓讲述人生智慧。读来宛如与智者促膝谈心,温暖、平和,不时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