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粮” 李咏 徐竞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12
【本书简介】
本书从华尔街金融风暴说起,梳理了金融历史,检点了风云人物,直面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逐次审视全球各国政府的不同表现。浓墨重彩,把论点归结到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来临时应当如何应对。作者主张积极筹粮,以"拉动内需"取代"出口套汇",以13亿人的真实生产力为基点,内需推动经济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政府之"粮"!
本书从历史角度,考察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周期,提出"20年周期坍塌"假说;预测未来,本书认为危机之后,美国将重拾《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精神;紧扣国情,指出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新土改"的序幕。
本书行文轻快,笔锋生动,图文并茂,层次递进,将复杂金融背景叙说得深入浅出,寓专门知识于阅读趣味之中,将崭新的素材与流传的故事,浑然集成。
【作者简介】
李咏,独立财经评论人。品牌策划专家。1998年撰拍电视政论片《融城》,先声助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担任湖南卫视财经记者,10年追踪报道华尔街。主要著述有《四十年河西》《辣椒管理》等,为国内多家上市公司品牌顾问。
徐竞, 金融学博士,擅长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2004年参与创建"环线传播",推动国内大型经济研讨。湖南半年一度的"湖湘财富峰会"的发起人和主持人,每年"湖南十大杰出经济人物"评选组委会的评审之一。主要著述有《中位理性》、《试论商业担保核心竞争技术》等。
【目 录】
第一章 救街--风暴行进中的美国式阻击
有人担心以7000亿美元为揭幕标志的救市方案很可能将全球卷入另一轮新的金融危机,从而责难这种拉全球埋单的国家价值观,但是直面风暴时的民主品格、理性思维和市场化手法,决定了救市行为是一件正确的决定,尽管有时候正确的决定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正确的效果。那么就让我们平静的坐下来,好好地思考"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非常时期带给我们的震撼冲击吧。
01 破碎的格拉斯
02 华尔街是什么
03 瘾君子·狂躁的抑郁症
04 用纳税人的钱帮助作恶的金融大鳄?
05 国会山成了菜市场
06 谁来为华尔街埋单?
07 下跪迎来了否决
08 "补丁"里的输家和赢家
09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0 是"猛药",而非"妙药"
11 美国式社会主义?
12 并非一场伟大的博弈
第二章 流动性之惑--从轨迹看风暴的生成与裂变
可以想象,次贷产品承销者某投行业务人员现在就开始对外吆喝了:有一个肯定可以赚钱的事情,大家都来买它的债券吧,可以得到比银行高很多的收益哦!投资者听了讲解,觉得不错,就买了次贷证券产品。发行者融资成功,中间赚了利润,回去又再购进住房贷款,形成循环。只是突然楼市下跌,原先说"有一个肯定可以赚钱的事情"变得不那么肯定了。
01 瘟疫路径
02 "狠角色"专捏"软柿子"
03 "两房"太极手
04 纷乱的证券化产品
05 投行把次贷拉进华尔街
06 沿革与破裂
07 为何雷曼孤独被弃?
08 "流动性过剩"惹的祸?
第三章 模式的黄昏--华尔街坍塌的背后
信用化的美国消费模式,投行经营模式和理念的演变,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思潮在这场危机中都获得了一次通彻肺腑的反省……至少今后一两年内,怕是见不到投行家的长袖善舞了。或许,金融风暴救急过后,未来,还得确立分业经营防火墙,重拾《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精神。
01 创新天使下了一只魔鬼蛋
02 评级机构的暧昧
03 信用魔方转不动了
04 监管黑洞
05 格翁崇拜
06 野孩子不应是替罪羊
07 投行10年变脸
08 论贝尔斯登的倒掉
09 混业经营掀翻AIG
10 分业防火墙
11 何去何从?
第四章 不死的魂灵--曾经活跃在风暴眼中的传奇
他们排列组合着华尔街天幕上的繁星点点,有的如流星,一闪而已;有的硕大如斗,散发着照透历史苍穹的灿烂光华;有的状若北斗,联合演绎着华尔街传奇史上云谲波诡。今天,华尔街星空一派沉默,但想起这些人,你会发现,人们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像昨天那样在华尔街行走。
01 苏格兰小贩的私生子
02 牛市操作者
03 现代华尔街经纪人
04 超级玩家
05 现代迈达斯
06 船长
07 新生代投机家
08 诚信巨头
09 华尔街上的女"葛朗台"
10 总统原来很幼稚
11 善行者
12 经纪业鼻祖
13 证券分析之父
14风险套利商
15金融天才
第五章 "20年周期坍塌"假说--真存在华尔街风暴的时间魔咒吗?
从1929到1987年的50年繁荣,期间经历过人类史上罕见的二战风云和美苏争霸,可以解释为华尔街的时间特例,但除此之外,莫非真的存在无法抗拒的风暴规律?这是人类贪婪获得的固定劫数吗?这是工具革命带来的周期性的繁华和衰落吗?这是华尔街,或者全球所有的金融游戏场所里潜伏的悲剧宿命?
01 1837,遭遇首只大熊
02 1857,黄金毒药
03 1873,铁路的膨胀
04 1893,英伦风暴撼动华尔街
05 1907,"铜矿王"的争夺
06 1929,股灾
07 1987,冷战的美国颓势
第六章 下一个风暴眼--风暴继续袭击的区域性预测
华尔街出事之后,全世界一夜之间意识到手中的欠条原来只是一张一文不值的白纸,但是,谁都不愿意认错,而是设法把手中的欠条(美元和美国债券)转卖给别人,于是,便有了英国和冰岛的外交冲突,便有了越南的国家破产……传递游戏中,当鼓声停下来的时候,手中还拿着球而没有传出去给下一个倒霉蛋的人,便成为了最重的倒霉蛋,下一个风暴眼,也就必然的发生了。
01 "绝对安全"的社会保险面临决堤
02 名副其实的"冰岛"
03 日不落见证60年来最恐怖的夕阳
04 郁闷!被贬值的"老毛子"
05 "国家也会破产"似乎并非童话
06 "小龙"惨遭泰山压顶
07 唇亡齿寒
08 风暴蔓延的原因:橘子和苹果
第七章 堵住地球的"洞"--同一个目标下的国际众生相
在这场全球的联合战斗中,并非是人与危机的单纯零和博弈,有的时候,也掺杂着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有的人是在把烫手的山芋往外扔,有的人是破罐子破摔还要拉别人下水垫背,有的人是隔岸观火时不时也来捣一下乱,有的人则是妄图趁火打劫却又自顾不暇……
01 以毒攻毒还是破罐破摔?
02 不当替死鬼,欧盟的还击
03 北大西洋的汶川精神
04 法兰西强音
05 至贱无敌的帝国注射器
06 趁火打劫还是自顾不暇?
07 南半球的救援行动
08 "中国力量"何时出手?
第八章 眺望华尔街--中国金融市场的审视与应对
不单单是一个"快"字可以形容,中国救市的动作简直是处处寻求主动,以往一些从来不敢跨越半步的"雷池"也都被丢在了脑后。或许,是中国的金融创新早就对这些旧体制敢怒不敢言,趁着这次抗击金融风暴的"大好东风",把这些个条规戒律纷纷打得粉碎。
01 龙王?黑马?今天全成冤大头
02 "合俊"倒下的警示
03 连破三戒的快速反应
04 强弩之末还是蓄势待发?
05 自保还是抄底?"速决"为何姗姗来迟
06 对抄底的担忧
07 内外"防火墙"
第九章 手中有"粮"--风暴之后的机遇与选择
有能力的人,面对的才是机遇。
什么才是政府手中的"粮"?当然是内部需求。--我们长期盲从"出口创汇"的后果是什么?就是把国民大众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送到国外,然后换回来成捆成筐的美钞,再然后一夜之间被美联储贬为一地白纸……中国人还要干这样的事到什么时候?
01 内需,才是手中的"粮"
国内需求才是政府手中真正的"粮",让国民大众获得购买力,让中国商品去满足国内需求,换回来的不再是单纯的一文不值的白纸,而是全国13亿人民的生产力!
02 购买力是压仓粮,中国又要搞重农抑商了?
当前中国城市的消费市场或多或少已经饱和,因此,国内消费的潜在增长应该来自农村。
03 压仓粮前的"拦路虎"
农村发力,则须直面和破除五只"拦路虎",关键还要增加农民收入。
04 "新土改"运动
实现农业产业化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如果不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就很难真正建成现代农业。
05 解放存粮,医改先动
国民大量的购买力被医疗过量储存而导致"内需闲置",通过医改,解放被闲置的购买力。
06 藏富于民,加长粮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方面,要缩短贫富差距,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另一方面,国不能与民争利,"以出口创汇为纲"必须摒弃。
07 粮从地出,保护"土壤",关注民生
一个国家的财富之源只能是从国民所生,而不是国外的资本套利;我国的民生问题已经集中到就业和住房两大核心问题上。
08 安得广厦千万间
必须记住,住房保障体系的确立,都要围绕如何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如何提高老百姓的住房福利等方面来做。
09 怎样的社保"土壤"才能粮田葱茏?
现行养老保障体制可废矣。养老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过程需要"创新、大胆、慷慨"。
10 外筹新粮,不吊死一棵树上
"不吊死在一棵树上"的思路体现为两种具体策略,其一是拓展多个出口目的地,实行市场多元化;第二种策略是出口产品结构变化,不把出口产品押死在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型上。
11 升级:"铁杆庄稼"成了粮田杂草
实现从一个单纯的OEM企业升级转型为以自主品牌为主的企业,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在海外市场的转型升级路径为"OEM→ODM→OBM",二是在国内市场中采取"天生的OBM"策略。
12 心里不慌,手中有粮
人们的市场信心,是金融安全的前提;人们的消费信心,这是内需启动的前提;同时这个提问也关系到消费环境,关系到消费安全,这是行为实施的条件。
13 迎接我们坚挺的"苹果"吧
人民币会成为一个储备的货币,中国做得越来越大,人民币很快就会成为全球货币。除了本币人民币外,中国金融这颗"苹果",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热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