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吴浊流简介

时间:2006-01-14 15:54   来源:
        新竹县新埔镇人,幼时受日语教育,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做过教谕、小学教员,后来因郡视学凌辱台籍教员,抗议无效,愤而辞职,结束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1941年,赴祖国南京任新报记者,一年后返回台湾,先后任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新生报、民报记者,后转任台湾机器同业公会专门委员(1949-1965年),曾参加诗社,1936年开始写作,吴浊流是台湾早期的乡土文学作家,前期的小说以日据时代德生活为背景,代表作为《亚细亚的孤儿》;后期的作品以反映战后台湾社会为主,代表作有《波茨坦科长》、《狡猿》。除文学创作外,吴浊流还创办“台湾文艺”杂志(1964年),设立台湾文学奖(1969)、吴浊流文学奖(1969),奖励后进,不遗余力,1976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作家:

吴浊流

本名:

吴建田

性别:

出生年:

190062

卒年:

19761007

籍贯:

台湾省新竹县新埔镇

个人简介:

新竹县新埔镇人,幼时受日语教育,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做过教谕、小学教员,后来因郡视学凌辱台籍教员,抗议无效,愤而辞职,结束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1941年,赴祖国南京任新报记者,一年后返回台湾,先后任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新生报、民报记者,后转任台湾机器同业公会专门委员(1949-1965年),曾参加诗社,1936年开始写作,吴浊流是台湾早期的乡土文学作家,前期的小说以日据时代德生活为背景,代表作为《亚细亚的孤儿》;后期的作品以反映战后台湾社会为主,代表作有《波茨坦科长》、《狡猿》。除文学创作外,吴浊流还创办“台湾文艺”杂志(1964年),设立台湾文学奖(1969)、吴浊流文学奖(1969),奖励后进,不遗余力,1976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写作风格:

台湾光复后,吴浊流开始尝试中文创作,但并未放弃日文创作,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如《亚细亚的孤儿》、《黎明前的台湾》、《无花果》、《台湾连翘》等。吴浊流热爱文学,终其一生都在为台湾文学奉献心力,他的作品颇丰,非常能够把握住社会变迁的过程。

年表:

 

190062

生于新竹县新埔镇巨埔里十号。父吴秀源,母亲朱满妹,排行第四,上有两兄一姊。

1910

入新埔公学校就读。

1916

新埔公学校毕业,升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即台北师范学校)就读。

1920

台北师范学校毕业。任台湾公学校教谕(照门分教场主任)。

1921

发表《论学校与自治》于新竹州教育课募集论文集。

1922

因《论学校及自治》的发表,被当局认为思想偏激,四月左迁至苗栗四湖公学校。

19244

被调至五湖分教场。

19249

与十九岁的林先妹小姐结婚。

19252

得急性肺炎,险失一命。

19262

因发表《对会话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办的教育研究会,受本校的新校长颖川先生看重。

19301027

发生雾社事件。

1936

受同事日本文学少女袖川老师的刺激而作的小说处女作《くウげ》(《水月》),以及稍后的《べンの雫》(《笔尖的水滴》)皆发表于《台湾新文学》。

同年,小说《どぶの鲱鲤》(《泥沼中的金鲤鱼》)并荣获《台湾新文学》征文比赛首奖。

1937

转任关西公学校首席训导。

发表小说《自然へ归れ》(《归兮自然》)于《台湾新文学》,以及创作《功狗》和《五百钱之蕃薯》两篇日文小说。

同年并发表研究论文《下学年数学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办的教育研究会。

1939

因抗议日本军阀为辟兵源,在台湾全面实施青年训练,苛扰兼施,复遭左迁于马武督分教场主任职。

1940

以服务二十年获叙勋,但因郡视学(督学)肆意凌辱台籍教师,抗议无效,愤而辞职。

1941

只身归祖国,任南京《大陆新报》记者。

1942

返台,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发表游记《南京杂感》,分十个月在《台湾艺术》连战。

1943

起稿《胡太明》,即《亚细亚的孤儿》。

1944

任《台湾新报》记者。(日本帝过为垄断台湾岛的视听,将全岛报社归并统一为《台湾新报》)。

同年,创作小说《陈大人》,台湾光复后发表于《新新杂志》;小说《先生妈》发表于《民生报》。

1945

台湾光复后,任职于《台湾新生报》(即日据时代的《台湾新报》)。

创作日文散文《日本应往何处去》和小说《糖扦仔》(原为《胡太明》中一篇)。

长篇小说《胡太明》完稿。

1946

任职《民报》记者。

筹组崇正出版社成立事宜。

19469

开始出版《胡志明》(原名《胡太明》,为日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的最初版本,分四篇单独发行),本书被公认为抗日文学的代表作。

1947

转任社会处科员。

崇正出版社筹组计划流产。

二月二十八日发生二二八事件。

创作随笔《夜明ば前の台湾》(《黎明前的台湾》)和《佗しい夜》(《孤寂的夜》)二篇。

1948

任大同工职训导主任。

发表小说《ボッダマ科长》(《波茨坦科长》),并由私立大同工职打人情会出版,一说由台北学友书局出版。

又发表随笔《台湾文学の现况》(《台湾文学的现况》)于日本《雄鸡通信》。起草小说《泥泞》。

1949

改任台湾机器工会同业工会专员。

创作《书呆子的梦》。

19498

出版汉诗《蓝园集》,共有“剑潭笔泪”、“长江墨滴”、“凤岭松涛”、“双峰余情”和“稻江云影”等五篇,由新竹英才印书局出版。

1950

创作小说《友爱》;小说《泥泞》完稿。

1952

写《十圆札の一生》(日文起稿未完成)。

1953

任专门“委员”。胃出血,病一个月。

19548

发表散文《新文学运动的氛围气》于《台北文物》。

1955

起稿《狡猿》。

1955126

娶长媳张松英。

1956

完成小说《狡猿》。

《アヅアの孤儿》(《亚细亚的孤儿》)在日本一二三书房出版。

1957

旅行日本六星期,作汉诗《东游吟草》一○二首。

同年《歪めウれ岛》在日本ひゐげ书房出版。

1958

创作小说《铜臭》和《闲愁》。

19585

汉诗集《风雨窗前》在苗栗文献书局发行(其中附录《先生妈》、《陈大人》和《骚坛杂感》)。

19596

《孤帆》由杨召憩译,高雄黄河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为《亚细亚的孤儿》的中译本)。

1960

创作小说《三八泪》和散文《仰看青天》。

1961

创作散文《有关文化的杂感一二》。

1962

创作汉诗《芳草梦》一二二首。

19626

由傅恩荣译、黄渭南校阅的《亚细亚的孤儿》由台北南华出版社出版。

1963

创作散文《漫谈文化沙漠的文化》和小说《老姜更辣》。

19634

汉诗《浊流千草集》由台北集文书局出版。

196311

《疮疤集》(上)(下)二册,由台北集文书局出版。

1964

成立《台湾文艺》杂志社。

发表散文《台湾文艺杂志的产生》和论文《汉诗必须革新》于《台湾文艺》创刊号。

发表散文《历史有很多漏洞》和《给有心人的一封信》于《台湾文艺》第二期。

发表散文《关于汉诗坛的几个问题》、《意外的意外》二篇和《覆钟肇政的一封信》于《台湾文艺》第三期。

发表散文《漫谈台湾文艺的使命》、《一场虚惊》、《惜哉台湾文艺月刊》于《台湾文艺》第四期。

发表散文《传记小说不振的原因》于《台湾文艺》第五期。

1965

自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专门委员职退休。

游香港、日本,作《再东游吟草》一二○首及《东游杂感》。

发表散文《我办台湾文艺及对台湾文学奖的感想》于《台湾文艺》第六期。

发表小说《幕后的支配者》、散文《为自由诗坛说几句话》和新诗《万国文艺摊的拍卖》于《台湾文艺》第七期。

发表小说《很多矛盾》和论文《对诗的管见》于《台湾文艺》第八期。

发表小说《牛都流泪了》和散文《要禁得起历史的批评》、《我最景仰的伟人》于《台湾文艺》第九期。

创作散文《光复二十周年的感想》、《忘却歌唱的金丝雀》和《急流勇退》;散文《回忆我的第二故乡》发表于西湖“国校”五十周年纪念册。

196510

杨召憩译本《孤帆》由泛亚出版社再版。

1966

发表评论《评魏畹枝的“对象”于《台湾文艺》第十期》。

发表散文《我的批评》、《两年来的苦闷》和《悼江肖梅》于《台湾文艺》第十一期。

发表游记《游鸬鹚潭记》于《台湾文艺》第十二期。

发表汉诗《再东游吟草》。

发表游记《东游杂感》收入于《谈西说东》。

196612

小说版的《吴浊流选集》由台北广鸿文出版社出版。

1967

创作散文《回想照门分教场》;并发表散文《怀念吴新荣君》于《台湾文艺》第十六期。

完成日文小说《道はひと筋》(《路迢迢》)和中文回忆录《无花果》。

19674

汉诗、随笔版的《吴浊流选集》由台北广鸿文出版社出版。

1968

发表散文《为台湾文艺讲几句闲话》于《台湾文艺》第十八期。

小说《无花果》和环球游记《谈西说东》于《台湾文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期连载。

1969

设立“吴浊流文学奖”。

发表散文《我设文学奖的动机》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五期。

19694

海外游记《谈西说东》(分《谈西说东》和《东游杂感》二篇)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1970

发表散文《回忆大同》于《台湾文艺》第二十六期。

发表散文《看鸡栖王的作风》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七期。

发表散文《素富贵行乎富贵》于《台湾文艺》第二十八期。

发表散文《回忆五湖》、《川端康成的弦外之音》于《台湾文艺》第二十九期。

发表论文《再论中国的诗-诗魂醒吧》于《台湾文艺》第三十期。

发表散文《罗福星的诗与人》于《台湾文艺》三十三期。

创作散文《回忆五十年前的母校》和《回忆母校的今昔感》,并与前《回忆五湖》三篇总题为“一束回想”。

197010

《无花果》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1

分别发表散文《赘言》和《设新诗奖及汉诗奖的动机》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一和三十二期。

发表琉球、日本游记《东游雅趣》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二和三十三期。

写《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日文,登载于日本奉仕经济新报)。

1971111

发表于日本《奉仕经济新报》的日文散文《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中译后发表于《台湾文艺》第三十四期。

19711

《晚香》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197112

《泥泞》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2

年初漫游东南亚。

发表游记《东南亚漫游记》和散文《既到临崖返辔难》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五期。

创作游记《游五指山记》和七绝《晚霞》一○一首。长篇日文小说《台湾连翘》起稿。

写《别人无份的世界犹之乎熄火山》(中文,登载于台湾文艺第三十四期)。

19726

《夜明げ前の台湾-植民地ガウの告发》由日本社会思想社出版。

197211

《泥泞に生きる-苦恼する台湾の民》由日本社会思想社出版。

1973

妻林先妹女士逝世。

19731

汉诗总集《浊流诗草》总计二十三篇,由台湾文艺杂志社出版。

发表《台湾连翘》一小部份,中译后于《台湾文艺》第三十九至四五期连载。

19735

《东南亚漫游记》由台湾文艺社出版;《アジアの孤儿-日本统治下の台湾》(《亚细亚的孤儿——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由日本新人物往来社出版。

1974

游历美洲。写作《南美游记》。

发表散文《对文学的一二管见》于《台湾文艺》第四六期。

1975

游历印度尼西亚、澳洲、纽西兰、马尼拉等地,作《印澳纽游记》。

发表游记《睽违三年重游日本》、《重访四湖》和散文《回顾日据时代的文学》分别于《台湾文艺》第四七、四八和四九期刊登。

19759

小说选集《泥沼中的金鲤鱼》,张良泽选编,由台南大行出版社出版。

1976

游历印度、埃及、非洲等地,作《非印游记》。

发表散文《大地回春》、游记《印澳纽游记》、《非印游记》和散文《北埔事件抗日烈士蔡清琳》分别刊登于《台湾文艺第五十、五一、五二和五三期》。

19765

应邀赴东吴大学演讲,题为《日据时代汉诗在台湾文化之地位》。

19769

偶染风寒,不意并发肝疾、糖尿和白血球过多等症,病情恶化,十月七日溘然长逝,享寿七十有七。

 
                                                                                          编辑:永青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