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疴遍地》 (美) 托尼·朱特 著 杜先菊 译 新星出版社 2012年3月版
2010年因病去世的美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对重新检视我们日益千疮百孔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标准。相对于美国本土的历史学家,托尼身上的知识分子气质尤为浓郁,这得益于他早年在欧洲留学以及对法国知识分子的研究。托尼去世之前,已经鲜有历史学家面对世界表明自己的态度。面对左派,他的批评是雷蒙·阿隆式的保守主义;面对右派,他的建议是凯恩斯式的国家主义。当自由主义再也无法解决我们时代的弊病,托尼回身从他熟稔于心的欧洲历史曾有的辉煌中寻找答案。
《沉疴遍地》的开篇论调让我们无比熟悉,不是因为“阅读过”这种生活,而是我们正在“经历”和“体验”的正是这种生活。经济和数字成为衡量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对物质的追求陷入了疯狂的深渊,两极化的生活方式遥遥相望。腐化的情操,腐烂的生活,日益缩减的对生命的认识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拜金主义、人情冷漠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感情上的信任,社会契约成为了一纸空文。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陷入了日益失控的边缘。
托尼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思虑二十世纪》中提到,导致本世纪日益缺乏安全感的部分原因是:过度的经济自由。但是,如果放弃自由的价值,是不是意味着要重新回到国家主义甚至极权主义的阴影中呢?这种顾虑一直折磨着那些矛盾的人们:我们不想让自己坚守的一些珍贵价值遭到破坏,不想让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美好生活摇摇欲坠,不想回到过去重新再来。“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想象更美好的世界,而是相反,要思考如何防止出现更坏的世界。……我认为未来几代人捍卫和推进宏愿的最佳方式,是捍卫和维护已有秩序、法律、规则和实践成果,它们凝结着我们为实现那些宏愿所付出的心血。心系于此的知识分子才是至关重要的。”托尼如此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