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禺:戏里戏外》,张耀杰著,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1月版,40.00元。
《曹禺:戏里戏外》是一部精神传记的范本。所谓精神传记,就是为传主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脉络造型立传。它根据传主的各种作品与著述,结合其人生经历和所处政治文化语境,探究传主的精神演变,进而揭示传主灵魂的裂变、精神的矛盾以及思想的局限。《曹禺:戏里戏外》不再像以往的那些传记作品那样,以叙述传主复杂曲折的人生为己任,也不侧重于对传主作品的解读批评,而是专注于为传主的精神世界造型立传。
精神传记的写作,首先要抓住其精神核心,也就是统帅传主人生经历的思想密码。《曹禺:戏里戏外》在为曹禺精神立传之前,叙述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司芬克司之谜”,进而引出该书解谜答疑的写作目的。如果说古希腊的“司芬克司之谜”解开的是人的发现和人的命运之谜,那么该书解开的则是戏剧大师曹禺的精神之谜。书中通过对曹禺的人生经历与戏剧创作的深入研读,发现了曹禺既根源于中国传统神道文化又充分吸纳外国宗教文化的“阴间地狱之黑暗+男女情爱之追求+男权家庭之反叛+专制社会之革命+舍身爱人之牺牲+天诛地灭之天谴+替天行道之拯救+阳光天堂之超度”的密码模式,以及以神道设教、替天行道的宗教先知加抒情诗人自居的根深蒂固的身份特权意识。这与曹禺自己在《〈雷雨〉序》中所说的“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完全一致。如此一来,作者就把握到了打开曹禺艺术大门的钥匙,从而找到了通往曹禺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的一条隐秘幽暗的独特路径,进而触摸到了曹禺复杂多变的孤傲、苦闷、抑郁、迷惘、敏感、软弱的多重人格和矛盾灵魂。
该书对于曹禺戏剧的解读,首先是由人物介入作品,这些既高度类型化又充分个性化的复杂人物,折射出的正是剧作者曹禺复杂多变的精神面貌。其次是进行文本互文式的解读。所谓文本互文式解读,指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穿越式比较研读,也就是通过穿越不同文本的对比研读,揭示出戏剧人物大致相同的密码模式,以及不同剧作之间的隐秘联系。书中在解读曹禺戏剧时一方面将不同戏剧中的人物贯穿起来对比碰撞,另一方面将戏剧文本中的虚构人物与曹禺本人的真实故事贯穿起来对比研究,从而立体化地呈现出曹禺和他的戏剧人物高度一致的精神面貌。
对于曹禺的精神存在,自从《雷雨》问世以来人们给予了充分关注,随之而来的却是普遍存在的误读误解。曹禺早期与左翼文化界发生了激烈碰撞,包括田汉、张庚、黄芝冈、周扬在内的左翼理论家,以其强烈的主观教条解读曹禺戏剧,并将其纳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视野。在革命理论的政治标尺面前,曹禺戏剧遭到削足适履的扭曲变形,曹禺的精神面貌也被政治油彩所层层掩盖。该书以翔实的史料证据,叙述了曹禺对于“作品与世界观不相一致”的紧箍咒式的理论怪圈,从顽强抵制到主动服从的心路历程。这样的“理论怪圈”对于曹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而深刻的。在研读曹禺精神世界的密码模式的同时,该书作者与传主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精神距离,从而相对理性地揭示出了曹禺精神世界的严重缺陷:曹禺虽然受到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影响,并且在自由主义氛围十分浓厚的清华大学接受过高度西方化的现代教育,他根深蒂固的精神底色,却是被称之为“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的中国传统神道文化。这种严重缺乏现代文明钙质的精神底色,与现代文明社会以人为本,意思自治、契约平等、民主参与、宪政共和、大同博爱的价值谱系和精神境界之间,还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文化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