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勋说唐诗》 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在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在《蒋勋说唐诗》中,蒋勋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这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媒体评论】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长久以来,弱势者视美为奢侈,不敢言美;利益者视美为夸富,役使糟践,美感已为GDP所牺牲。直到经济转型,苦于品牌升级、设计加值之时,才回首茫然,心虚自卑,模仿失据,而先生却早数十年已藏宝救亡。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
诗有什么用?
李峥嵘
蒋勋小时候似懂非懂地背诵了很多遍《春江花月夜》。二十多岁在巴黎求学,四年都没有回家,那时长途电话也很贵,某日抬头看到一棵树,花瓣纷纷飘落,那一瞬间“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
蒋勋领悟到诗的复活,不是因为在学院研究,而是切合了生命刹那间的状态和经验。
很多年来蒋勋给学生讲唐诗宋词,最怕讲的如嚼蜡。他喜欢的艺术不是在学院,而是在街头。他曾经和学生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在台中街头一个建筑工地的围篱上画王维的《辋川图》,二十个景和二十首诗。年轻的学生背诗画画觉得很开心。过了二十多年,他们经历了繁华,也经历了人生的变故,比如离婚、事业变迁、至亲死亡,就会有一些诗句诸如“来者复为谁”与内心呼应。
文学与诗有什么用?蒋勋说:“我常常觉得诗只是在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有面对生命的平静。”
当蒋勋谈到初唐的诗歌创作,会特别用“水到渠成”来做形容。“我对活在那个年代的诗人充满了羡慕跟忌妒。他们似乎天生就是要做诗人的,因为当时语言跟文字已经完全成熟了。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换一个角度来看,那个时代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给诗人们提供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
返身看我们今天自己的角色,蒋勋认为白话文运动之后的华文文学绝对不是处在黄金时代,而是比较像魏晋南北朝初期。今天语言的混乱、琢磨、实验都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
蒋勋说,今天的“internet”可能还是新的语言,要将它变成文学,还需要一段时间。“在我看来,那些累积了很长时间,跟我们的身体、呼吸已经有了共识与默契的语言和文字才叫做文学。”就像我们从来不会想到自己脱口而出的字是古代的语言。当我们说今年真是“风调雨顺”的时候,《诗经》跑出来了;说到“青梅竹马”,唐诗出来了;说到“少年不识愁滋味”,宋词出来了。
蒋勋的讲课结集成《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他希望把喜欢的诗歌用他的生命体验讲出来,也希望读者读了以后忘掉。“有一天,你不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忽然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在你不知道的时刻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