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完美的一天》 【美】艾拉·莱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我们所熟悉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是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其实这只是我们囿于中文出版的眼界,“反乌托邦”小说经典其实是有四部,这第四部便是艾拉·莱文的《这完美的一天》。悬疑、科幻、推理、恐怖等元素使《这完美的一天》比另外那三部“反乌托邦”经典小说更具文学性。
多年前我读《怎么办?》曾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处理“共产共妻”问题上的纠结捏了一把汗。这位社会主义的空想家在财产问题上为我们编订了一爿细致入微的光明前景,在性问题上却搁浅于语焉不详的草图。这大抵是19世纪悲天悯人的俄国知识分子万难绕开的“知性与道德”陷阱,却为二十世纪的作家们轻松逾越。美国作家艾拉·莱文的小说《这完美的一天》中的“统一电脑”仅用一枚针剂便一劳永逸地抽离了其中的道德论题,不得不说,科学技术确系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其中,便包括打造无所不用其极的“乌托邦”。
“乌托邦”之不受当代人欢迎,自是因其对人类社会模式的一元化建构抹杀了人的自然属性与个体差异,使得多元的、以民主与自由为标识的社会无以存身。不过,揆诸个中情节,出版于1970年的《这完美的一天》虽有意识形态上对苏联的影射,但放在2010年代,我们读之却别有一番况味:掉在水中全员施救而无人作壁上观,扶助被撞倒的老人不至沦为撞人之人,好心搭载他人不至遭遇钓鱼执法,伤了病了不至看病贵看病难或被迫开胸验肺,没有官二代和富二代,也没有贪污腐败和买官鬻爵,成员从摇篮到坟墓皆由“统一电脑”一手包办,大家彼此互助,恪尽职守,乐善好施……固然,这一切全靠洗脑进行,较之书中的“自由之岛”,这名唤“大家庭”的极权组织还尚存一点名叫“魏”的创业之主早年的理想色彩:“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世界大同,人人安居乐业。”
这再次证明“乌托邦”并非全无吸引力,其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与渊源。而从整个作品架构来看,“自由之岛”与前者的对应并置,才使《这完美的一天》如此完美,盖因作者不写“自由”之于“极权”的优势,反而在在罗列其负面。这“自由之岛”是主人公奇普热烈追求的所在,但它奇怪地没有一点“自由”的气象,“天堂”更是无从谈起。奇普初来乍到便为损人利己的歹徒劫个精光,除此之外,该岛仿佛是“大家庭”换汤不换药的翻版:“统一饼”换成面包,个人姓名改由“移民局”起,对“统一电脑”的崇拜转为对“自由之旗”的崇拜,用于麻痹身心的“治疗”换成自甘堕落的酗酒,领导人语录和演讲变成充斥电视的肥皂剧和各种品牌与消毒剂广告……而社会等级俨然以一种高低贵贱方式维持,在这个金字塔顶上,尚有一个“将军”操纵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