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失落的预言》

时间:2010-04-29 09: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2:失落的预言》 [英]麦利欧·瑞汀著 王红婴译 中信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资料图)

  《2012》和《阿凡达》在全球的热映再度点燃了人类的末日情结,各路预言随之铺天盖地而来,法国16世纪神秘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也重回公众的视野。英国作家麦利欧·瑞汀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在他的新作《2012:失落的预言》中,众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围绕着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

  故事从吉普赛人巴贝勒·萨马纳在报纸上发布的一则广告开始,这个花花公子宣称要出售诺查丹玛斯失落的预言诗。来自美国的畅销书作家亚当·萨比尔和一个“没有眼白的怪眼人”为此展开了竞购。随后,巴贝勒在被怪眼人拷问的过程中自尽,萨比尔则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法国警方通缉的罪犯。扑朔迷离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某种惊悚的精神体验之中。

  逃亡中的萨比尔偶然闯入了吉普赛人的聚居地,他幸运地取得了吉普赛人的信任并成为他们的一员。在萨马纳的亲戚约拉和阿历克西的帮助下,萨比尔踏上了寻找预言诗失落部分的艰险路途。

  紧随其后的是怪眼人和法国警方,各方利益的纠结使得寻找诗稿的行程险象环生。最后,萨比尔虽然拿到了52首预言诗,但在与怪眼人的打斗中,不得已将手稿推进了火炉。预言再度与世人擦肩而过。

  如同丹·布朗在《天使与魔鬼》中设置了“光照派”一样,麦利欧·瑞汀在这本书里也设置了一个神秘的组织——“恶魔经院”。随着小说的逐步展开,作者甚至煞有介事地勾画出这一组织的发展谱系,拿破仑和希特勒也被包容其中,而且是这一历史悠久的组织中成就最大的两个“反基督者”。按照这一组织的教义,上帝青睐他们,是为了使世界免于堕入魔鬼之手。由于“在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做主宰的往往是魔鬼”,这一组织所要做的,就是“给道德界限沾上泥泞,让魔鬼也无法下手”。一方面,他们作为魔鬼的随从,安抚魔鬼,使魔鬼相信自己处在一种满意的状态中。另一方面,他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破坏基督再临,因为他们认为基督再临将会激励魔鬼从无王的时期振奋而起,引发最后的决战。组织成员们坚信,这样的方式可以削弱邪恶力量,并将其转变为公正的和可以控制的异体,最终制止撒旦。

  《2012:失落的预言》采用了多线索交叉并进的结构,不断跳跃变换的视角,让本来就错综复杂的情节显得更为紧凑。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吉普赛的神话传说、历史习俗,从而使读者得以一窥神秘的吉普赛文化风貌。小说不仅探讨了形而上的宏大主题,也对现实和普通人加以关注。就前者而言,作者力图使人相信,历史本身是芜杂的,而公众接受的所谓“正史”其实是按照某种标准去除了许多枝节、甚至是被肆意改动过的。因此,从正史中我们不可能抵达世界真正的本质。而对于后者,从卡尔克和马克隆身上就不难看出。在一开始,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两个蹩脚的警察,但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除了哂笑,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人性的丰富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末日预言,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人们内心的末日情结在作祟。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命,尽管人类已经在地球和地球之外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关于自身的根本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将要往何方而去,正是这种悬空的状态,让我们对一个明确答案的渴求变得空前强烈。《2012:失落的预言》无疑是寻求这种答案的一次勇敢的尝试。

  读罢作品,掩卷沉思,我们非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对整个问题产生了更深的疑惑。就算人类知道了末日的具体时间和到来方式,又能怎样?是否在明了自己和世界的命运之后,我们会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心态也会变得更加从容?还是恰恰相反,我们将变得歇斯底里,无所适从?《2012:失落的预言》不但让我们思考未来,更让我们思考当下。认真对待今日的生活或许才是作者想要告诫我们的箴言吧?

  (本文作者吴岩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科幻文学理论研究、中西科幻比较研究、科幻名著选读等研究生课程)

编辑:赵辉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