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逆流行”代表作--黄摩崖《头颅中国》

时间:2013-11-19 16:29   来源:凤凰网读书

《头颅中国》:黄摩崖著,盛大文学聚石文华2013年7月版,34.8元

  “秦军斩首,秦俑无头!”这本是说书人的调调。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无头俑触发了文化人黄摩崖的灵感,他说,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秦吞灭天下的结局,但他仍要呈现许多未知的精彩。2011年,黄摩崖先生特意选择崭新的秦文化据点--出土了3.7万枚秦简的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即秦洞庭郡迁陵县)作为创作地点,对先秦历史乃至华夏文明进行系统的剖析与独到的反思,一边追溯“中国梦”的源头,一边探索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而这项成果的半部草稿竟然被作者拿去参加网络大赛,并正式命名为《头颅中国》。2012年6月,半部《头颅中国》从上万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天涯原创作品大赛历史版冠军,并成为本届大赛惟一获奖的非虚构类作品。

  获奖这类事情本来多不靠谱,也算不得传奇,而摩崖先生确有奇处:神神秘秘的他从来不投稿,无甚文名与官衔,更无任何出版界的人脉资源,却有数家出版社竞相为其策划出版;他在大学读的是文学专业,却以严肃的历史著作在小说包围的赛事中拔得头筹;当今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1本,而且读的还多是些以养生、投资、励志、职称、命理、校园、惊悚以及戏说为主题的文化快餐。中国人远逊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阅读现状已经不能再用视觉文化对文字的冲击来草草解释。然而人气口碑俱佳的《头颅中国》却堪称书市“逆流行”的代表,是一部勇于挑战当下中国人阅读习惯的文化大作。书中古雅的文风、密集的知识点、恢弘的视野以及不俗的洞见往往让安于周遭低质低量阅读环境的读者产生味同嚼蜡之感。其实,《头颅中国》的出版和她的作者一样具有传奇色彩,出版过程也远没有那么顺利,一是赛事主办方在获奖作品出版的问题上有些意见分歧,二是“头颅中国”这四字作为书名颇有些审查风险。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头颅中国》在成稿两年之后、获奖一年之后才得以出版。不得不说,好事多磨几乎是所有奇书的遭遇。《头颅中国》真的就是那么一本奇书。

  梁启超曾用“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阶段划分国史,先秦时期正处于“中国之中国”的大阶段。黄摩崖对此有几点洞见--

  首先,“一代有一代之中国”,即是说中国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国史的基本原理。故凡是将中国历史当作铁板一块来考量的,都不尊重历史事实。

  其次,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宝藏,先秦的精神是中华文明高贵的头颅,重返先秦去寻找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是理所固然。

  第三,历史不总是前进的,相反,历史是曲折的甚至是经常倒退的,这是“头颅史观”,即是说读史者和治史者都要学会接受被砍脑袋的历史遗憾,从“高贵易折于野蛮”中懂得大道,而不是去为砍头辩护。虎狼之秦正是华夏文明轴心时代的终结者。

  第四,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今日太多学人只迷醉于西方的学术范式,却不懂如何以中国之“精气”与“理路”去解释中国。基于此,西方价值被神化,中国价值被遮蔽,长此以往,中国人将自绝于中国文明。

  最后,作者从未丧失对国族文化的自信与尊崇,也对中国人的未来充满期望,有匹夫之责带着必要之温情与敬意创作此书。

  章学诚有言:“古人文无定体,经史亦无分科。”黄摩崖先生以“头颅”为寓, 打破了以往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分而论之的著史格局,再以二十“话”结构,遵循时间顺序,精妙讲述先秦文明史。作者在书中试验了全新的话语模式,所谓“话”体,即是将读者视同“看官”,申论重大命题,这既是一场情感充沛、气势宏大的平民演说,又是一段逻辑缜密、环环相扣的学术探索。“话”语深沉,却不失随笔的情趣机锋,更有小说的谋篇布局。每一“话”都是在跨文化、跨学科、跨古今,且各有主题统摄小节,而标题规整,大“话”题为七言,小章节为三四言,有的标题甚至直接套用《人兽鬼》、《罪与罚》、《国富论》、《动物庄园》等书名,古韵里透着先锋性。全书的文字庄重典雅,疾徐相宜,史料编排详略得当,新意辈出,全方位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先秦画卷。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