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日子里的“无心人”

时间:2013-02-16 08:44   来源:天津日报

  毫无疑问,《日子里的中国——咱老百姓这20年》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切碎了的小章节,大量生动可爱的创意插图,充分体贴了当下读者快餐式阅读的需求。袁岳博士依托零点20年的调查数据,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切题,为中国人20年的生活方式变迁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但是通读完整本书,竟莫名感到一份沉重,尤其是看到“等不及的中国人”一节时。或许是因为其中的一些文字引起了我内心的共振:

  “壮观的中国速度背后,是13亿中国人着急的步伐:急着挣钱、急着成功,怕一切来不及……我们需要的是时刻看着钟表,计划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双收、一夜暴富、尽早退休……”

  着急的心态带来了什么?我们在追求速度时无暇他顾,以致于人生的乐趣擦肩而过;我们为享受早早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可能面临更多意外和挫折。我们正在快速地消耗着自己的人生,等真正明白快慢、张弛的人生之道时,可能一切都晚了。”

  对比一下,我们是否无意间都成为了“等不及的中国人”的一分子?是的,我不否认,这一幅群像里多少也有我的影子。在急匆匆的脚步中,我们一不小心都成了生活的“无心人”,就像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所描写的“营养充分,穿戴讲究”,可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却一片荒芜。

  于是,我们的生活陷入到一种滑稽的悖论当中。书中形象地勾画出了这种悖论:我们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又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结果是“教育要趁早,童年渐已老”;女人希望追求幸福,又怕失去工作晋升良机,她们拒做母亲,也“拒绝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年轻人希望身体健康,又不愿意抽时间去锻炼,“一边挥霍健康,一边购买健康”;工作应是人生快乐之源,但高达36.3%的人希望提前退休,于是退休成了“从入职就开始的畅想”;老人希望安享晚年,但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只好“退而不休”……

  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渐至小康时,或许我们应当追问一下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生活,难道就是一味追求时间、效率、速度吗?对此,《日子里的中国》用数据说不,因为根据数据,“无心人”们并不快乐,他们希望获得超越,向心灵回归。

  那就适当地慢下来吧,慢下来心灵才能呼吸。不仅个体需要慢下来,国家也需要慢下来。事实上,个体的急躁与国家的急躁直接相关,在GDP至上的年代,一切都成为商品,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带有公共品性质的领域。在这样的年代,作为个体的社会人可以无所顾忌地追求物质生活——更多的金钱、更好的汽车、更大的房子……但也深深地陷入到哈维尔所说的生存压力制度当中,它像一个看不见的网笼罩着每一个人,其结果是我们离生活的本质越来越远。

  一个好的现象是,作为未来十年里程碑式大会——党的十八大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更强调增长的质量。在我看来,增长的质量理所应当包含道德、心灵这些要素,而且是核心的要素。只有国家有心,每个个体才能有心。希望再过十年或二十年,在袁岳博士下一本书的盘点中,能看到这些要素。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