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寻常往事》

时间:2009-09-27 10:25   来源:北京晚报

任24军军长时的刘文辉

晚年刘文辉

  四川大邑安仁镇,一向被人们视为历史的聚焦地。刘文彩的地主庄园、代表一方势力的刘氏老公馆以及今天备受嘱目的樊建川抗战博物馆,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但是作为刘文彩的弟弟刘文辉,人们记住的可能更多是他早年的经历。作为曾在军阀混战期间独霸川康二十年,占据七十余县,拥兵数十万的“西南王”,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他其实就在和蒋介石中央政府对抗,并在四十年代和中共建立起秘密而直接的地下联系。西南解放,他率众起义,奠定了决胜之关键一局。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他位居要职但甘于平淡,平静地看待世事云烟。身处“文革”,红卫兵一句“刘文彩的弟弟怎么能住这样的地方?”就让他难逃“抄家”命运,是周恩来等对他的保护性措施,使他平安涉险……

  一个在中国历史册页上占特殊地位的人物,如何看待自己的戎马一生,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选择,又如何看待世事,如何教育子女?这本《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以晚辈的眼光追忆晚年的刘文辉,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细节。

  作为刘文辉次孙的作者刘世定,1951年出生,自小在祖父身边长大,如今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陪伴祖父十七年,他以自己成长为线索,写到了祖父刘文辉的晚年,涉及与周恩来的交往,陪国家领导登天安门城楼观国庆焰火,出席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以及和家人相处的种种细节。作者同时不忘以历史眼光,钩沉史料,引征文献,较为翔实地回溯刘文辉历经二刘战争、两次反蒋、西康靖边、彭县起义以及西南军政、执掌林业等惊险丛生、纵横捭阖的传奇经历。

  读这本书,能够感到,作者是在平心静气忆祖父,说历史。他同时也不忘融注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许多都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比如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上山下乡、遭遇找工作无门的困境等。经作者描摹的寻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比如节日制作腊肉,做水磨汤圆以及在史家胡同23号院做跳高跳远的沙坑等,都非常能唤起同辈人的共鸣,是共和国六十年日常生活史的一份珍贵记录。

  因为从小是和祖父生活在一起,所以刘文辉曾经生活过的三个地方:重庆的戴家巷、成都的新南门外以及北京的史家胡同23号院,也是刘世定先生重点描绘的地方。其中的史家胡同23号院,之前是傅作义的官邸,之后又有荣毅仁在此居住。这样一个历史遗迹竟经过改造重建,文化遗迹不复存在,想来不免让人叹息。

  书中不容忽视的章节还包括书后所附的《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一篇长文,这是刘文辉于晚年亲自撰写的一份回忆,坦率而详细地追述了他从1929年开始反蒋到1949年起义止的政治生活史实,尤能见出民国军阀混战的乱象以及一个地方军阀弃暗投明的曲折心路历程。

  在追述祖父传奇往事中,作者还有一部分笔墨,重在展现刘文辉主政大西南时,对于西康这一多民族聚居地的治理方略,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可借鉴之处。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