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华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和举措,两岸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尽管台湾当局不断加大推动“文化台独”的力度,为两岸交流设置种种障碍,但文化交流已成为海峡两岸各领域交流中最活跃、最令人瞩目且势不可挡的潮流,任何政治力量都难以阻遏。
五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的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7年10月底,经文化部审核、审批的对台湾地区文化交流项目累计约2000多项、近2万人次。5年来,两岸围绕中华文化这一交流主体,在教育、文艺、科技、体育、卫生、影视、新闻出版、学术等方面的交流都呈现出领域不断拓宽、内容逐渐深入、合作层级提高,规模逐步扩大的特点。
两岸教育交流成效显著。5年来,祖国大陆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交流形式日益多样,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两岸大学校长互访频繁,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讲学、任教增多;两岸大中小学生的交流成为两岸教育交流的重要内容。报考祖国大陆高校的台湾学生较以往明显增多,仅2007年就有2600名。赴祖国大陆参加交流活动的台湾青年学生更多达数万名,祖国大陆学生赴台收集资料、短期学习、研修的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两岸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交流成为近5年教育交流的新热点,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福州等地多次举办的两岸基础教育高峰论坛,成为两岸基础教育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两岸科技交流继续深化。近年,两岸电子、通讯、纳米、生物等专业领域的专家交流及学术研讨活动持续不断,两岸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继续升温。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多次召开两岸科技论坛和科学家论坛,京台两地在高新产业方面,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无线城市、3G移动通信、动漫制作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蓬勃发展,有力地增强了两岸科研实力,推动了两岸产业发展,增进了两岸学者感情。
两岸新闻合作密切频繁。近年来,两岸新闻交流呈加速发展趋势,无论是台湾新闻界来祖国大陆采访、交流,还是祖国大陆新闻界赴台采访、交流,人数、规模、层次都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和增长。两岸新闻交流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除记者采访外,两岸新闻界各层人士互访频繁,两岸新闻机构签订协议,进行信息互换、代为采访、合作采访、稿件节目交换等。祖国大陆组织的每年一次的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已成为两岸新闻交流领域的“品牌项目”。两岸媒体隔空跨海连线报道国、亲、新三党领导人“大陆行”,以及“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节目再掀新闻合作新的一页。另外,福建、江苏等地还相继成立了闽台、苏台新闻文化交流协会等组织,协调省内各新闻单位与台湾新闻界广泛开展新闻交流。截至2006年底,来祖国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累计已达13800多人次,祖国大陆记者赴台采访也达700多人次。
两岸文化交流亮点频出。2003年以来,两岸文化界组织、举行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观音文化、城市文化、孔子文化、祭祖文化等一批两岸文化交流的特色项目。祖国大陆主动策划组织了两岸北国风情冬令营、海峡两岸民众中秋大联欢、两岸城市艺术节、两岸文化联谊、两岸传统戏曲演出等一系列在两岸举办的文艺节目、民间艺术和美食文化交流活动;祖国大陆多家优秀艺术团队、珍贵文物、当代文艺精品相继入岛,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两岸艺术院校、表演团队举办了多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文博展览、文化研讨、交流等活动,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融洽了两岸同胞的感情。
两岸出版交流初具规模。两岸通过举办书展、版权贸易、合作出版、高峰论坛、互设书店、互办书城书展等多种方式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出版项目、期刊版权、印刷复制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2003年8月,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正式成立。2005年至今已举办3届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成为两岸出版发行业界加强合作的重要平台,展销的图书从首届的13万种、85万册增加到目前的20多万种、110万册。目前,两岸出版业者正在探索成立“海峡书局”,它将成为华文出版的“航母”。据统计,祖国大陆购买台版书籍的金额2003年为300多万元新台币,到2007年则迅速冲破2000多万元新台币。2005年始,祖国大陆每年从台湾引进版权700至1000项,台湾则从祖国大陆引进近700多项图书版权。
两岸体育交流特色突出。近5年来,两岸体育交流呈现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态势,最大特色就是围绕北京2008奥运会的体育交流。由海峡两岸轮流举办的两岸奥委会体育交流座谈会,自2003年以来围绕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交流层面涵盖马拉松赛、轮流举办体育学院师生研习营、运动术语、运动医学、运动伤害、体育行政、运动产业、全民运动、妇女运动、运动科研、禁药查禁及训练基地人员的互访等。2004年以来的四届“京台青少年交流周”,均以“相约2008”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京台两地相关单位密切合作,连续两次在岛内举办“相约奥运·畅游北京”活动。截至2006年底,来自台湾捐资建设奥运的金额达6000万元人民币。2007年,组织岛内来访团组参观奥运场馆3200多人。目前,在招募台胞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活动中,已有1060人申请报名。奥运已成为近两年两岸体育交流的主旋律。
两岸卫生交流积极密切。资料显示,两岸近年来每年都有数百批医学团体、数千名医务人员进行合作交流,交流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传统医药学、食品卫生、医疗保险、卫生管理等。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指示要加强海峡两岸防治SARS的交流合作。两岸在包括SARS和禽流感防治在内的各个领域进行卫生合作与交流,祖国大陆还向台湾捐赠了大量防治SARS的物资。2006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台湾“疾病管制局”建立的疫情信息沟通渠道,先后23次传递疫情信息。近年来,两岸民间互捐骨髓、医疗包机等医疗合作体现了两岸医务界之间的同胞情意,以及两岸医务界对两岸人民的健康高度负责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博大情怀。
此外,两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的交流合作在互信、互助、互爱的主格调下健康有序地开展,两岸宗教界的交流互动仍然保持热络势头。两岸文化领域的各项交流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派生机盎然的大文化大交流的崭新局面。
务实灵活的对台政策是
“交流热”的根本原因
十六大以来,尤其是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以来,两岸文化交流骤然升温,台湾出现了大陆热,祖国大陆出现了台湾热,两岸出现了交流热。究其原因,第一,新思维“激活两岸关系一盘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理论及政策方针,推出一些列对台工作的新思维、新论断、新政策。以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政策、法律框架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指导纲领,将“反独遏独、和平发展”作为对台政策的战略重点,指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任务,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强化对台湾同胞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极大地争取了台湾民心,引发了空前的“交流热”,开辟了两岸关系新局面。
第二,务实灵活的惠台政策为两岸文化大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一是方便台胞往来祖国大陆的措施。2003年,祖国大陆增加台胞口岸签注点至11个,2004年进一步简化台胞入出境和居留手续等。二是方便两岸教育交流的政策。2005年秋季入学始,对台生与祖国大陆学生同等收费,设立专项奖学金。2006年,祖国大陆承认台湾高等学校学历,并欢迎台湾高校来祖国大陆招生。为照顾台商子女,在广东东莞、江苏昆山和上海成立3所台商子女学校,并积极出台措施,照顾台胞子女就读祖国大陆本地中小学。三是利于两岸医疗卫生双赢合作的措施。2006年4月,两岸经贸论坛就台胞就医及报销、台湾医生在祖国大陆执业、两岸医疗合作等问题推出4项医疗优惠措施。6月,两岸就客运包机节日化及两岸专案包机达成共识。2007年,祖国大陆又扩大台湾居民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范围。四是放宽台胞在祖国大陆的就业政策。2005年,祖国大陆修订《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自主聘用台湾居民,放宽台湾居民在祖国大陆就业的条件,简化手续,享有与祖国大陆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之后,各部门陆续开放了医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海关报关员等数十项职业资格考试。五是今年11月7日发布的两项影视产业的惠台政策,台湾与祖国大陆合拍的电视剧,享受与祖国大陆生产的电视剧同等待遇;有台湾演员参与制作的祖国大陆电视剧完成片的核准程序进一步简化。同时,还将继续鼓励台湾影视从业人员来祖国大陆参与制作节目。
与此同时,各省市相关单位也加大力度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形成了从中央辐射地方的两岸文化交流热络场面。
“文化台独”难以阻遏交流大势
多年来,“台独”势力将中华文化视为分裂祖国的最大障碍,而以中华文化为主流的两岸文化交流更不为“台独”分裂势力所乐见。因此,在文化领域推动“台独”活动、炮制“台独文化”、培植“台独”思想社会基础就成为“台独”分子割断两岸历史文化纽带,实现“实质台独”目的的重要伎俩。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尤其是陈水扁2002年抛出“一边一国论”以后,台湾当局不遗余力地在岛内社会、文教领域推动“文化台独”:鼓吹“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否定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将“台语”(闽南话)提升为台湾的“官方语言”,杜撰有一个自成系统、不属于中国文学的台湾文学,以“台湾主体意识”为指导编写中小学《认识台湾》的乡土教材,在民俗、戏剧、歌曲、歌谣、民间艺术品的收集和整理、考古发掘、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中都极力灌输“认同台湾”的思想。2005年,两岸民间交流空前高涨引起台湾当局高度紧张,陈水扁在大力推动“文化台独”的同时,开始紧缩、甚至阻挠两岸文化交流。2005年4月,台湾当局单方面中断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赴台驻点采访。2006年元旦,陈水扁发表“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两岸关系紧缩政策,成为之后当局严格审查、限制两岸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的纲领。
但是,两岸文化交流大势不可阻挡。一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意是两岸文化交流发展的内在动力。不管政治关系如何起伏,两岸文化亲缘不会因为种种人为的外部因素而改变。中华文化已经持久深藏于两岸人民心中,渗透在日常生活里,这是联系两岸的最牢固的纽带。二是深化两岸文化往来符合两岸人民尤其是台湾人民的利益。两岸文化各有所长,互有所需,双方差异性和互补性既是交流的基础,也是促进交流的动力。而祖国大陆丰富的传统与地方文化资源,更为台湾所需要。台湾文化要发展,就要不断地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三是祖国大陆惠台政策是两岸文化往来的根本保障。2005年以来,祖国大陆积极履行对台湾同胞的各项承诺,使台湾同胞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两岸交流与合作空前高涨。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同时强调“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将两岸同胞的前途与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预见,未来两岸文化交流必将不断冲破台湾当局设置的种种政治藩篱,持续深化发展。四是两岸文化交流符合当前和平发展的主题。交流可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缓和关系、促进发展。而和平发展不仅是岛内主流民意,更是当前两岸关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