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台湾股市:“繁荣”表象下的隐忧

时间:2008-01-18 11:29   来源:统一论坛

■ 张玉冰

  近一年来,台湾岛内掀起一场“爱台湾股市群众运动”,股市异常活跃,股指大幅飙升。从2006年5月开始,台湾股价指数一路上扬,接连突破8000点和9000点关口,其中,在今年7月25日前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股指更是大涨1657点,上涨幅度冠于全球股市。之后虽然受美国次级房贷引发的股市风暴波及影响,有所下跌,但在当局全力拉抬下,9月7日仍然回升到9018点的高位,预计未来还将维持在高位水平,甚至有望突破万点。全台股票总市值由2000年的12万亿元新台币增加到目前的23万亿元新台币,增加了近一倍。在股价上涨带动下,今年上半年台湾新上市上柜企业增加了33家,较去年同期增长65%。这一切似乎显示,台湾股市正经历着自2000年以来的又一次繁荣。
然而,若对当前台湾经济做深入检视,不难发现,近乎疯狂的台湾股市,浮华表象下掩藏着重重隐忧。

隐忧一:股市与经济基本面大相背离

  股市一向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然而当前台湾的股市,非但不能准确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反而与经济基本面大相背离。事实上,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的七年中,台湾经济即由以往稳定的中速增长迅速陷入低速甚至负增长的衰退低谷,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大幅下挫到2.36%,经济成长由20世纪70至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之首,沦为近七年来的“四小龙”之末。2000年,台湾人均GDP为14,519美元,2001年即跌至13,093美元,之后增长缓慢,至2004年,人均GDP仍未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到2006年才达到15,640美元的水平。连续几年的经济低迷,政局混乱,使经济发展荣景不再,也让台湾民众渐渐失去“安全感”,消费者信心滑落。一向以客观中立著称的台湾中央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岛内物价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就业机会和经济景气状况的信心调查指数,近年来几乎都呈下滑趋势,表明民众对经济发展前景相当悲观,无奈之下,只能得过且过,前途一片灰暗。
  与此同时,以往台湾经济成长最大支撑来源的内需也不断萎缩。“双卡风暴”爆发以来,台湾民间消费即一蹶不振,年平均实质增加率从1995至1999年的6.2%,衰退至近七年的2.59%。储蓄率却一路上升,2006年储蓄率达26.68%,储蓄总额首度超过3兆元,创出11年来新高,更在一年之间就激增近450亿元。储蓄本是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若善加利用,就能创造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然而,高储蓄率如今却变成台湾经济的“诅咒”。由于执政当局始终以意识形态施政,财经政策摇摆不定,甚至连连失误,严重影响到台湾投资的软硬环境,更大大挫伤了厂商的投资信心,岛内厂商纷纷转向岛外,侨界对岛内投资也连年下滑。此外,政党轮替的第一年,民间投资就大幅下滑29%,之后台湾资本形成就几乎完全停滞,每年成长率都只有1%到2%。投资意愿低迷不振,投资支出远远不及储蓄金额,十年间便囤积了高达5.3兆元的无用资金,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加上台湾执政当局频频举债,透支财政,使近五年来全民背负上超过12兆元的巨额债务。昔日的“台湾钱淹脚面”,变成了今天的“债淹脚面”,不能不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悲哀。

隐忧二:当局幕后操作只为“拼选举”

  民进党当局执政七年来,不仅政绩乏善可陈,而且弊案丑闻轮番上演。为了2008年大选获胜,当局不惜组成“选举内阁”,大力炒作市场,周周释放利多,幕后操控股市,加上外资的投机配合,一时间全台盛传景气上升、投资信心恢复,营造出一片“繁荣”的假象。
  6月21日,已有五年没有调整台湾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台湾“中央银行”,突然宣布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0.125%急剧拉高到5%,与此同时,又宣布将新台币利率提升0.25%。自此,新台币与美元的利差缩小,在高收益的驱动下,炒作新台币热钱的套利空间被打开,大量外币资产从岛外回流,向银行借钱,再不断涌入到台币定存和台股等台币资产当中,让股市行情持续升温。六月和七月两个月里,外资买入台股超过2500亿元,外资借款总额更是超过一兆新台币。事实上,部分在台外资银行在五月下旬就已经接到“央行”指令,要其迅速将投资资金汇入台湾,投入股市。同时,为阻挡民众资金大量外流、改存外币存款或投资岛外证券,台湾“央行”和“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采取各种拖延战术,几乎全面冻结了对投资境外基金的审核。岛内台股基金规模前两大的投资信托基金“群益投信”和“元大投信”,今年一月份的基金规模分别是240亿和216亿新台币,到了五月份则分别激增到306亿和280亿。
  张俊雄主管行政部门的一个多月内,就相继推出土地增值税10%优惠税率扩大适用、大幅调降遗赠税、台湾发展基金编列一百亿元、预计在三至五年内投资中小企业五、六百家,四年内对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保证融资提高到1.6兆元,以6000亿元的劳退基金的40%为上限,即2400亿元以内可投资股市,以及号称可以带动3500亿元商机,创造10万就业机会的四处大面积都市更新案等等多项利多。此外,攸关上千万公务人员、劳工及存款户权益的退抚基金、劳保基金、劳退基金及邮政储金等四大“政府”基金也伺机出动,进入股市,成为护盘筹码。可以说,台股的“牛气”冲天,当局的幕后操作实在是“功不可没”。股票市场冲上九千点、一万点,泡沫化日益严重,风险越来越大,这些都不重要,能够为执政者粉饰太平,拉抬选举声势,才是当局幕后操控股市的真正目的。

隐忧三:股市严重泡沫化,民众承担的风险巨大

  台湾股市与台湾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台湾,炒股可谓是一项“全民运动”。据台湾证交所统计,至2007年7月中旬,台湾股市开户数已突破800万,占同一时间台湾人口数的35%,单是7月,交易户数就突破216万,双双创下历史新高。除去生活费,台湾人拿剩余的钱投资股票的比例,高居世界第一。可以说,股市已深深融入台湾民众的生活之中。
  外资大量买入会吸引散户投资人大量进入股市,短暂行情有可能让散户投资人获利,而一旦外资获利了结,退出股市,或外界环境冲击股市,使散户被套牢,则损失难以计数。7月份的股市暴跌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从7月26日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引发全球股灾灾情延烧到岛内开始,台湾股指即从最高的9800多点一路下跌,到8月17日已跌至8000多点,总共下跌1752点,跌幅将近17%,1.76兆元的股市市值也随之蒸发。此波股市暴跌过程中,除自营商和外资尚能够迅速获利了结退出之外,信托投资业者在当局“爱台湾”感召下,仍然持续买入,散户投资人更是在7月24日外资大卖台股624亿元时,追加融资92亿元,超过之前一个月的全部融资额,在股市高位时入市接盘。短短三个星期时间,以岛内700万开户人数计,平均损失50万元,相当于上班族一年的薪水。
  7月,台股一度冲上9807点,直指万点大关,成交量也一度突破3000亿元,融资余额更达3900亿元,这是在民进党操纵之下台股表现的七年之最。但是,民进党为了捞选票而制造的这一虚假“繁荣”所带来的恶果,则却要由台湾股民来承担。回顾台湾股市,在开创初期的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基本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虽也经历了清淡-繁荣-萎缩的小周期,但起伏不大。上世纪80年代是台湾股市的暴涨暴跌阶段,其涨跌幅举世罕见,最大震荡幅度曾经从12682点暴跌到2485点。进入90年代,台湾股市开始恢复,经过数度调整,在2000年2月9日曾第三度站上万点大关。但自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台湾股市几乎一直处于低迷阶段,并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当局的操控。最为典型的是,2004年大选前股指从4000多点被人为拉到7000点以上,选后又再次跌到6000点以下。自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股市基本再未出现80年代与90年代经历过的跨越8000、9000点、冲破万点的激情时刻。股市可以靠资金堆积,创造资金行情,进而短暂上升,但若无经济基本面改善的支撑,则上升无法持久。这一次台湾当局和外资机构的联袂演出,当局操纵股市拉抬股指,为选举私利营造繁荣假象,外资则把台湾股市当做“天然猎场”,纵情驰骋其间,赚得钵满盆盈,实在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待他们捞够政治资本、又吸足百姓血汗钱后各自满载而归时,台湾股市将难免面临另一场暴跌灾难,而这一切后果,又只能由台湾百姓来承受了。
  从20世纪60年代经济进入起飞期,到政党轮替前的40年时间里,台湾曾是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追求现代化的典范,更是亚洲“四小龙”中最值得效法的成功范例,堪称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台湾经济发展荣景不再。以往占社会最大多数的中产阶级迅速萎缩,“M”型社会逐渐来临,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普通百姓面临着失业、薪资缩水、物价飞涨等等一系列的生活压力,而有钱人却依靠当局的政策倾斜、原有的对社会资源的掌控、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等等既有优势,更加迅速地积累财富。面对台湾在全球经济布局中日趋边缘化的危机,执政者不仅没有反思提升经济的举措,反而处处都打着“拚经济”的名号来“拚选举”,这次操控股市正是当局“拼选举”的政治伎俩,把台湾一步步推向危险的边缘。近年来强力支撑台湾经济发展的两岸经贸关系,正是因为台湾当局采取的一系列反经济规律而行的“去中国化”政策而受到极大阻挠和限制。不仅如此,在岛内财政已经陷入困境之时,贪渎、金援等丑闻却层出不穷,民众福祉不断被执政者消耗、吞噬,让整个社会经济加剧沉沦。现在台湾民众真的到了认清政治操弄者的嘴脸,好好考虑自己的选择,为自己争取福祉的时候了。

 

编辑:江洪凌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