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台湾在线]陈水扁的承诺兑现了吗?(2003.6)

时间:2004-02-03 11:12   来源:

  200311日,陈水扁在元旦团拜会上,向岛内民众发表了一篇3000多字的“元旦祝辞”说“在新年开始的第一天,阿扁首先要提出‘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作为我们未来这一年共同努力的方向。”“一个目标就是让人民过得更好,两个重点就是拼经济和大改革。”现在2003年快过完了,离2004年的“大选”也仅剩3个月,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一下陈水扁年初的祝辞是兑现了还是又欺骗了民众?!


 


首先,关于“一个目标——让人民过得更好”。这个概念在时间的界定上就很不清楚:是与2002年相比呢还是与国民党执政时期相比?笔者理解这句话指的是让人民的生活比政党轮替前的国民党执政时期过得更好,而不是与2002年相比,因为与2002年相比的时间不长,而且均在陈水扁领导下,意义不大。那么,2003年岛内人民的生活和政党轮替的2000年相比是过得更好了还是更差了?数字最有说服力,请看:


 




















年份


 


GNP


(亿美元)


GNP


(美元)


工业服务业受雇员工


平均工资(新台币)


2000


3139


14188


41874


2003


2962


13167


38291


 


  仅从上述2组数字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民进党上台几年内,岛内GNP缩减了5.6%GNP/人下降了7.2%,员工平均工资减少了近9%。总之,人民的生活倒退了,阿扁许诺的目标根本没有达到。


 


  与上述情景形成对比的是,岛内少数财团和官员,特别是陈水扁一家,在这一年的生活倒确实是比2002年过得更好了。据有关媒体报道:他们夫妇生财有道,2002年一年内“仅个人财产一项就增加了3200多万元新台币。”总之,阿扁富与贵兼而有之,所过的早已不是凡人百姓的生活,以“平民出身”标榜自己的阿扁,其实与黑金当道的李登辉已相差不远。可见,“让人民过得更好”应该改为“陈水扁及其官员过得更好”。


 


  其次,关于两个重点——拼经济和大改革。它们是实现阿扁所提目标的两项重点措施:即以拼经济和大改革为手段达到“让人民过得更好”的目的。既然上述目标到年底时也未能实现,无疑这一年来“拼经济和大改革”的成效必然也是很差。笔者以为:


 


  一、拼经济是不及格。“拼经济”的口号是近3年来阿扁的口头禅,喊得震天价响,所以一点也不新鲜。笔者先后在本刊第2和第4期上,从不同角度对“拼经济”的口号分别作过评析,在此不再赘述。但需要指出的是,据报道:从8月以来,“岛内经济有明显好转迹象”,比如出口大幅成长,由16月的7.3%增长到8月的13%;股市由4000多点上升到5000多点等。对此,台湾当局喜形于色,并将今年的经济成长率由2.89%调高到3.06%。陈水扁更公开表示“我们的苦日子已经过去,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人们不禁要问:今年民进党拼经济是不是真的拼出成绩来了?台湾民众的苦日子是不是真正已经过去了?笔者认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第一,最近岛内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来源,并非阿扁政府拼经济的结果,“而是来自国际景气好转及外资的涌入”。比如“美国第2GDP成长达3.1%,第34季度成长将升高至4.7%4%……,日本经济更有出乎意料的良好表现。……在美日经济景气回升的激励下,外向型的台湾经济的好转自不令人意外”。这一形势又吸引资讯业的外国投资者大量买进台股近百亿美元,从而刺激台股涨幅超过30%以上。可是“当前国际经济复苏并非建立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结构上,……如果全球经济出现不利的变化,台湾经济复苏的步调势减甚或中断,而这种可能性显然不低”。


 


  第二,最近几个月台湾出口的大幅成长,最主要的贡献来源是对祖国大陆出口的快速成长,今年18月,合计对祖国大陆出口增加1.12倍,而对其他国家与地区出口只增加0.1%。今年18月全岛出口尚能有7.6%的成长,其中98%以上是靠对祖国大陆出口的贡献。“8月份台湾对祖国大陆与香港的出口依存度已超过全岛总出口的1/3以上”。从这里也说明两岸经贸对台湾经济的关键性。


 


  第三,即使由于出口和外资投入的增加而使台湾经济有所复苏,但今年岛内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达5.2%。“失业人口仍超过52万,连同波及的人口高达112万。另外还有隐性失业人口等20万人以上,合计超过150万人仍陷于痛苦之中”。由于失业率高,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据有关媒体报导,上层10%家庭与最下层10%家庭的所得收入差距高达61.3倍,真可谓“一个台湾,两个世界”。除此,民间投资的成长率也很低,年初预估增长5%,实际上只能增长1.64%。民间消费也不见起色。所有这些,能证明阿扁拼经济有起色吗?


 


  二、大改革是越改越乱。阿扁在“祝辞”中说“当前民众寄望最深的,可以说是金融改革、教育改革、司法改革和政治改革”。现仅就今年的教改状况略作回顾。必须指出的是:台湾的教改并非自今日始,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李登辉执政后不久就启动了。但由于政党轮替、“台独”挂帅,民进党当局的决策粗糙、说变就变等原因,教改历经10年,岛内原有的教育问题不但未能解决,部分问题更加恶化,甚至还衍生许多新的问题。仅今年一年就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七·二○岛内100多位教授、学者联名公开发表了一篇“终结教改乱象、追求优质教育”的教改万言书;二是九·二八台湾万名教师上街游行,指责阿扁未兑现竞选时许下的减轻教师工作量和提高教师工资的承诺。大家以言行痛批教改是虚幻的理想,不切实际,并出现了“政府不负责、教师不支持、家长不放心、学生不快乐和毕业没有出路”的“四不一没有”局面。其中老百姓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就是高等学校的学费太贵,而且几乎年年调涨,致使一般民众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首先GDP/人的增长速度严重落后于学费的涨幅。2003年公立大学的学杂费是15年前的3.16倍,(1989年的近0.9万元—2003年的2.84万元)但同时期内岛内的GDP/人却只增长2.2倍(1989年的1.84万元新台币—20034.09万元新台币)。


 


  其次是私立大学的学杂费与15年前相比,涨幅虽不算大(1.87倍),但每学期的学杂费却高达5.2万元新台币,为公立大学学杂费的1.8倍;这就是说一个学生念完大学本科4年,仅学杂费一项就需近42万元新台币(约10万元人民币)。


 


  台湾大专院校的学费为什么如此高昂而且调涨的幅度又如此迅速呢?一是由于民众对高教的需求迫切和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很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岛内公私办学的风气盛行,大学院校的增长速度惊人。从1995年—2003年的8年增加了81所,年均增加10所。若将专科、军警和空中大学包括进去,2002年台湾的“大专院校已达164所”。正如有关媒体所云:台湾高等学府之多是世界少有的,几乎遍地是“大学”。二是教育“商品化”,运用“市场机制”办学。由于高校数量迅速增长,在校大专学生也从1990年的57万人增加到2001110万人,12年间成长了近2倍;民进党执政三年来,大专学生人数又增加了30万人。一方面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当局的教育经费却增加得有限;结果政府对每个大学生补助的教育经费也随之减少。有关部门一面缩减教育经费的补助,一面则搬出“市场机制”理论,以供求、价格和竞争等机制为根据,松绑学费政策,任意由各个学校调涨学费;结果各个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几乎年年调涨学费,从而使过去的低学费政策一去不复返。三是“拼选举”高于一切。为了实现竞选连任,民进党一直忽视经济建设和教育投资,首要目标是“拼选举”。在“不加税”的口号下,该增的税不增,不该减的税减去一大堆,处处向富人减税,向财团倾斜。一方面全岛税收占GDP的比例不断减少,从200018.2%下降到12.3%,其中70%以上的税又是由工薪阶层负担,企业财团却透过各种减税法令享有超额利润。在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福利的经费不断增加,从1982年的5.5%增至200117.5%,用于经济建设的却从1982年的32%减至2001年的17.6%,用在教育上的钱则更少。从而高昂学费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学费高昂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是负债上学的人数增多,据台湾劳工团体调查,岛内百万大学生中,一年约有58万人次要依赖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现在大学生的苦恼不再是考不取而是念不起大学的问题。二是家庭负担沉重,贫富差距扩大。台湾一般家长月收入平均不超过4万新台币,而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开销却需要3050万元新台币。据有关媒体报导:目前占在校33%的大学生中,一学期的学费占去全家总收入的80%以上。结果是富者恒富,穷人读不起书。台湾媒体说得好:贫农出身的“陈水扁假如晚三四十年出生,不用说当总统,他可能连台大都考不进来,因为他不可能交付如此高昂的学费”。三是学习质量下降。由于学费太贵,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90%以上的在校学生都在社会上打工赚取生活费,“多数学生一周打工20个小时,比听课时间还多了3个小时;其中1/6的人竟一周超过35个小时”。学生打工必然影响学业,致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所以,大批学者专家向陈水扁进言:“身为传统教育制度的受惠者,不该坐视学杂费逐年飙涨。”


 


  综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看出:陈水扁“一个目标、两个重点”的元旦祝辞,一项也没有兑现,它只不过是一种“选举语言”,即与其他各种演说一样,是为了竞选连任而开给岛内2300万民众的一张空头支票。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