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槟榔西施”:“最美丽的路标”还是“有伤风化”?

时间:2004-06-16 13:04   来源:


  台湾槟榔树多,台湾人也爱嚼槟榔,但这都比不上“槟榔西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街头的独特风景

  无论在台湾大都市还是小乡镇,站在街头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槟榔店,几乎达到十步一店的程度。槟榔店其实就是一个玻璃橱窗,很像交通岗亭,面积很小,10平米左右。陈设也很简单,一般只有一个冰柜、一张桌子和一个高脚椅。槟榔店的招牌往往都比较有诱惑力,如“阿玉槟榔”、“阿香槟榔”,有的则更为直白些,让人浮想联翩,如“黑美人”、“柔姑娘”、“小情人”等。

  在透明的玻璃房子里,在高脚椅上,撩人地坐着的就是“阿玉”、“阿香”这些卖槟榔的“西施”们了。她们一般烫一头红色的短发,穿低胸的超短裙,化浓浓的妆。这些年来,槟榔西施们穿得越来越少,很多人上身只穿内衣,下面是一条短得不能再短的裙子,即便冬天也不例外。

  当然,除了外形要“赏心悦目”外,槟榔西施还必须得会包槟榔。客人来了,槟榔西施便从一个小袋子里拿出槟榔,熟练地用刀子切去头尾,又打开一个小盒,用小刀剜出少许红泥膏或白泥膏,平摊在槟榔叶上,然后包好。所谓红泥膏、白泥膏其实就是硝石灰一类的东西,可以降低槟榔对咽喉的不良刺激。其中红泥膏的成分比较复杂,包括小番茄、硝石灰、酒及其他香料或中药粉(如人参、玉桂、川芎等)。

  台湾人常说,“买槟榔,不一定光嚼槟榔”。的确,见了客人,槟榔西施总会站起来,抛上几个媚眼。一些不怀好意的客人被媚眼引来,常常在接过槟榔的时候趁机抓一下对方的手,或者让槟榔西施喂他槟榔。有的店为了招徕顾客,只要你买她的槟榔,槟榔西施就免费奉送一段“艳舞”。

  一般来说,槟榔店卖的槟榔小盒是50元新台币,大盒是100元,全年售价不变。但盒子里槟榔的颗数会随季节有所变化。据《天下》杂志1998年的调查,槟榔西施的月收入在2.5万元到3.5万元之间。

  槟榔西施的历史考察

  槟榔有“台湾本土口香糖”之称,因具有止痢、驱虫、防感冒的功效,自古就受到台湾人的喜爱。早期的排湾族和阿美族嚼槟榔的习惯最为普遍,槟榔是他们婚礼上不可或缺的礼品。清代汉族移民在拓荒过程中也以嚼槟榔来抵御当地的瘴气,槟榔被视为社会中的贵重之物。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槟榔数种植被指为影响粮食生产而被管制甚至禁止,嚼槟榔之风大为萎缩。国民党退据台湾后,对槟榔种植采取不鼓励、不禁止、不辅导的“三不”政策,槟榔业由此逐渐大兴。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嚼槟榔对于干高强度体力活的工人来说,可以起到纾解疲劳和提振体力的功效,又不会妨碍手中的工作。加上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槟榔逐渐从以往的昂贵消费品成为一般农工阶层的嗜好品。另一方面,劳动力严重老化的农村为了提高微薄的农业收入,以高经济作物取代粮食生产。槟榔因在山地可粗放种植,能创造出3倍于生产成本的收益,比稻米的经济效益高8倍,于是从1980年到1990年,台湾的槟榔种植面积增加了10倍以上。槟榔的种植逐渐从一般农民的田边副业变为专业化的大规模经营,槟榔摊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

  为了应对逐渐加剧的同业竞争,槟榔摊想出了各种促销方法,包括强调槟榔口味的正统、配料的改良以及附送香烟、毛巾、饮料等。近年来,台湾失业率上升,经济不景气,槟榔的购买力相对下降,槟榔业者在这种情况就想出了槟榔西施的促销方法。年轻的销售小姐穿得越清凉、作风越大胆,生意就越好。

  “槟榔西施”有争议

  对于槟榔西施现象,岛内各界反应不一。有的人很反感,认为是间接把女性的身体作为牟利工具,会养成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与偏见。其次,认为有伤风化,不但一些女学生一放学就换上性感的衣服去当槟榔西施,而且对青少年也会造成不良的性刺激,甚至把他们引上犯罪道路。再次,认为嚼槟榔易得口腔癌,影响个人健康。此外,也有人认为槟榔的高利润吸引农民在山地滥垦滥伐,破坏了自然环境,引发严重的泥石流。而国际机场所在地桃源县的县长朱立伦更是为了不影响“国际观瞻”,还专门制定了槟榔西施“不露胸、不露肚、不露臀”的“三不”政策。

  不过,也有不少人为槟榔西施叫屈,认为她们怎么穿都无可厚非,只要没有越轨行为,就属正当劳动者。首先,他们认为女性有自由穿着的权利,槟榔西施的衣着其实很有创意,她们强调的不是露出身体哪个部位,而是制造生活与工作中的趣味——为槟榔西施们自己,也为那些买槟榔的广大辛苦的劳工们。其次,有人认为这些年来,时装流行“露脐装”,街头上很多时髦的年轻女孩包括学生,都会露出小蛮腰堂而皇之走在路上,为何槟榔西施们就露不得,还被视为有碍观瞻?对槟榔西施实施“三不政策”似乎含有阶级、性别的歧视。

  尽管人们对槟榔西施现象争论不已,但最后受益的还是槟榔西施,她们的知名度日渐提高,甚至还被称为“台湾最美丽的路标”。今日,台湾网上发起的槟榔西施选美活动反响强烈,上网参与人数不到一个月就突破50万人次。(袁征)

(责任编辑:陆青)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