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台湾当局就筹划陈水扁于年底借出访中南美洲为由“过境”美国,以拉抬低迷的选情。台当局原本计划17天的访问行程,出访国家有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海地和伯利兹,“过境”美国时分别在纽约、洛杉矶、阿拉斯加停留。但是由于台湾与这些国家的经援谈不拢,还卷入当事国的政争,加之岛内选情吃紧,所以访问对象就只剩巴拿马一国,“过境”美国也只在纽约和阿拉斯加停留。因此台湾当局更把“过境”美国看得极其重要,在行程安排及与美沟通方面下足功夫,以期所谓的“突破”。
“过境”是重头戏
陈水扁一行于10月31日抵美展开所谓“携手同庆、欣荣之旅”,随同人员有“国安会秘书长”康宁祥、“总统府副秘书长”吴钊燮、“外交部长”简又新、“经济部长”林义夫、“侨委会委员长”张富美等。陈水扁到纽约后,于当日下午前往宋美龄生前寓所颁送“褒扬令”和一面“中华民国国旗”。蒋家虽不愿接受陈水扁的“褒扬”,但也不便公开拒绝,所以赶在陈抵美前匆匆办理完宋美龄的公祭、出殡仪式,避开陈为宋美龄覆盖“国旗”。之后,陈水扁在其居住的华尔道夫饭店会见一些美国亲台政治人物,其中包括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副主席、“台湾连线”成员蓝托斯,“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夏馨,纽约市长彭博、纽约州议会议长萧华等。
31日晚,陈水扁在纽约领取“国际人权联盟”颁发的所谓“国际人权奖”,并发表题为“人权台湾,民主蜕变”的演讲,这是继1995年李登辉在康乃尔大学演讲后,台领导人第二次在美发表演讲。陈水扁在演讲中以“人权”为幌子巧言令色,为其推行“公投、制宪”等“台独”政策粉饰辩解,宣称要让台湾“成为国际人权体系中一股建设性的力量”。
11月1日,陈水扁出席“海外阿扁后援会”成立大会,一直以“催生新宪”做为宣传口径的陈水扁自认为这次“过境”美国取得“突破”,于是首次提出要“制订”“新宪法”。并声称民进党已经站在“台湾的主流价值”这边,他有信心赢得明年选举。陈水扁在纽约首度提出“制宪说”后,民进党高层立刻呼应要以“台湾新宪法”取代“中华民国新宪法”。“行政院政务委员”、民进党“新宪”9人小组成员许志雄称,接下来就是“国名”的问题,“台湾新宪法”虽说不必然与“台湾国”划等号,但一般比较倾向以“台湾”为新“国名”。
1日晚,陈水扁参加游轮“侨宴”,他喜形于色地宣称,“过去3年多台美关系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美国对台湾最好,连重视人权的欧洲都和美国差很多,美国才是台湾真正的朋友”。他还向岛内朝野喊话,称“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每天骂船长只会影响船长情绪、增加船长负担。要相信船长,一定可以带领大家驶达目的地”。
11月2日,陈水扁结束在美行程前往巴拿马,参加巴国100周年庆典,不过,对台当局来说“重头戏”已经唱完了。
蓝军质疑绿营捧
在陈水扁抵达纽约当天,美国新闻媒体大多发表演相关评论和报导,多数媒体对陈水扁此行提出质疑。全美发行量最大的《今日美国报》的文章标题是“台湾领袖在中国身旁并不踮着脚走路”,副题为:“倾向独立的谈话令美国担心”。文章表示,陈水扁的“台独”让美国关切,但是陈并不在意美国的忧心。多项民调显示陈水扁落后连战10个百分点,陈许多言论是为了动员基本票源。陈的种种言行,至少已经接近违反其承诺的“四不一没有”精神了。有很大影响力的《纽约时报》也报导说,陈水扁为了争取选票采取了很多更具“分离意识”的言行来刺激中国,但是迄今为止收效不大。
泛蓝军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疑陈水扁与美军火商过从甚密,涉及利益输送。陈水扁10月31日晚宴的餐券由部分“台侨”和美国亲台人士认领,其中美国军火厂商“联合防卫公司”总裁拉博认领了3万多美金餐券,并与陈水扁同桌,希望能与台建立直接管道,推销该公司的新型炮车。在野党表示,“联合防卫公司”是全美排名第49的知名军火商,在欢迎宴会上大量购买募款餐券其实相当划算,这样的饭局有踰越利益回避原则之嫌。二是批评陈水扁“内外有别”、表里不一。国民党主席连战指出,陈水扁在美国说“若当选连任仍会以中华民国宪法宣誓就职”,根本就是“前后不一、内外不一”。亲民党发言人黄义交说,陈水扁在美国演说是的“美国版”,与“台湾版”不同,绝口不提“正名”,这就是陈水扁一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对于陈水扁在美抛出“制宪说”,国亲联盟回应将明年选举定为“修宪与制宪”之争,交人民选择;但陈水扁也须公开向民众说明,是否民进党当局已有打仗流血的打算。三是贬斥陈水扁所谓的“欣荣之旅”。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表示,陈水扁在美所做的、所说的都是为了选举。陈水扁哪里得到所谓高规格接待,哪位美国政府官员跟陈水扁交换了意见?
对于陈水扁“过境”美国,泛绿阵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演,极力夸大陈“过境”的“作用”。吕秀莲称,陈水扁此行获得美方“更高层级的待遇”,“显示国人要有信心,不要疑神疑鬼,以为做什么是都要看人脸色”。“做我们该做的事,以各种行动彰显我们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立委”萧美琴称,陈水扁“过境”美国的“礼遇”和“规格”都比以往更好,“突显台美互信架构已逐渐建立”,对于在野党不断唱衰台湾“外交”,她感到相当不以为然。总的来看,绿营在舆论报导上还是占了上风。
自欺欺人难得逞
陈水扁此次“欣荣之旅”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
第一,欺骗国际社会,在“人权”的外衣下搞分裂活动。陈水扁从今年5月开始,先后提出要推动“公投”、“制宪”等“台独”主张,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高度疑虑,美国政府多次明确表示“反对台独”,警告陈水扁不要“挑衅”。没有美国的认可,陈水扁的任何“台独”政策都只能嘴上喊喊,无法付诸实施。所以陈水扁必须要让美国和国际社会相信,“公投”和“制宪”与“台独”“无关”,以化解在岛内推行“台独”路线的外部阻力。陈水扁在接受“人权奖”后的演讲中称,“催生台湾新宪法”攸关台湾“民主建制化”能否成功,“公民投票”的实施则代表台湾的“人权”能否进一步深化,并不涉及他在2000年就职演说中提到的“四不一没有”,更不应该将此窄化成政治性的“统独”争辩。第二天,陈水扁自以为用“人权”包装的“公投”和“催生新宪”已得到美国的理解,遂正式提出“制宪”。他的如意算盘是,“制宪”一直是“台独”分子的诉求,本来因为敏感而避免使用,既然美国目前还没有对他的“催生新宪”表示反对,那么干脆直接用“制宪”再试美国的反应。如果美国反对就避免再提,如果美国忽略了这一微小的变化,那就等于得到了默认,为未来推动“台独”路线增加了筹码。
第二,制造“美台关系”良好的表象,为选举加分。美国政府最近频频提醒台湾当局不要制造两岸紧张,告诫陈水扁不要忘记“四不一没有”的承诺,使得台湾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对陈水扁已经失去信任。能否经营好“美台关系”是台湾民众检示执政者的一项重要指标,陈水扁当然会在选前利用“过境”美国抱一抱美国的大腿,给选民以“信心”。陈水扁带了大批台湾媒体随行,就是为了为他在美期间的活动制造声势。他每有一个动作都会宣称是“突破”,最主要的有3项:一是陈水扁离开宋美龄寓所后走向在场的台湾媒体,对宋美龄逝世表示哀悼,于是便声称这是首度在美国“公开接受媒体访问”。二是美方此次并未阻拦陈水扁在下榻饭店之外与“侨胞”接触。三是在美公开发表演讲。
台湾媒体分析,美国这次没有强行禁止陈水扁的一些小动作,与美台军售有很大关系。为了促使台“立法院”及早通过对美军购预算,美国军方高层官员10月30日罕见地到台“立法院”进行游说活动,向“立委”简报台美潜舰采购案,总价值约为118亿美元。看来正在寻求连任的布什总统很需要这笔生意刺激一下疲软的美国经济,陈水扁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来占点小便宜。实际上,美方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并没有放松对台湾领导人“过境”的限止。比如不派政府官员与陈水扁会面;不同意台要求举办“友邦驻联合国大使酒会”;陈在“国际人权联盟”演讲的稿件须经美国政府过目;颁奖仪式最初不准媒体入内采访,经过台方争取,主办单位同意媒体入场“观礼”,但“不要有拍照、摄影等采访动作”。不过,陈水扁本人自以为自己的小伎俩得逞,通过媒体大肆宣扬,自称“3年来美台是倒吃甘蔗,渐入佳境”。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亲台势力在陈水扁“过境”事件中充当了极不光彩的角色。10月30日,美众议院“台湾连线”的议员魏斯勒、夏波、布朗等人提出一份所谓“欢迎陈水扁访美决议案”,并获得众议院通过,这一方面是因为台湾当局长期对这些人进行政治投资,他们借机投桃报李;另一方面这些人反华心理做祟,一心想破坏中美关系。另外,“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夏馨表现更是与其身份不符,为了给代表美国军火商利益的丈夫帮忙,发表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谈话,使她更象陈水扁私人的“公关助理”,而非美国官员,连台湾在野党都同声质疑夏馨应客守的“中立”立场。美国亲台势力罔顾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破坏中美关系的言行再次向陈水扁发出了错误信号。
陈水扁此次“过境”美国,将岛内政客所惯用的骗术带到了国际上,而且认为获得了“成功”。但是他的表演是否真的骗过了国际社会,真能为其选举加分,还有待观察。 (金奕)
《台湾周刊》2003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