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间关于蒋介石的传闻不少,但多止于听说。近年来,岛内刊物陆续发表有关文章,其中既有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也有见诸于档案资料者,现撷其要者集录如下,立此存照。
蒋介石不是郑三发子
1952年,香港作家唐人写了一部以蒋介石为主线的历史小说??《金陵春梦》,出版后在海内外极为畅销。其中谈及蒋介石小时叫“郑三发子”,是其母亲改嫁带到蒋家的“拖油瓶”。
1994年9月号台湾《传记文学》,发表了一篇署名周慕瑜的文章。援引祖国大陆最近公布的文史资料证明上述说法子虚乌有,“纯属虚构”。现将该文摘要如下。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机关刊物《民国档案》1994年第1期公布了1946年和1948郑发(又名郑绍发,亦即所谓“郑三发子”)给蒋介石的两封信。信是从国民党政府遗弃在南京旧档案中发掘出来的。这两封信有助于印证郑三发子不是蒋介石,而是另有其人,并可佐证他与蒋介石的真正关系。
第一封信标明的国民党政府收文日期是1946年12月13日,收文编号为“京府字第15517号”,标题为“续函为曾于福安馆内同学分别来京晋谒无门”;该信信封标明“蒋主席亲启”,落款为“本市(南京市)升州路糯米巷15号郑发呈”。
该信正文为:
“主席钧鉴:
敬禀者。窃郑发62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25年(1899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至民国18年(1929年)秋,并蒙主座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发分别来京晋谒无门。
同学敬请
崇安!
民人郑发拜启”
第二封信所标收文日期为1948年6月2日,收文编号为“总字第326号”,标题为“为因战乱逃奔至京(南京)避险恳求恩准召见以解数十年渴望”,信封标明“总统府文官处吴秘书长鼎昌转呈大总统钧启”,落款为“南京升州路糯米巷16号郑缄”。
该信正文为:
“大总统钧鉴:
敬禀者。窃郑发64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清光绪25年,曾于开封郑老师馆内求学时与总座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未克一晤。至35年(1946年),发奔至南京,蒙总统派吴秘书长鼎昌召见,心感莫忘。发今再来京,因许昌战乱……迫不得已,发不顾生死星夜奔至南京以避危险,专呈一函恳求总座恩准召见,解数十年渴望,幸得一见,感戴之至。
肃此
敬请崇安!
步兵少校郑发鞠躬
5月23日”
这两封信可以澄清郑发与蒋介石的关系:所谓“郑三发子”不是蒋介石本人,也不是蒋的哥哥。写信人例举当年同学的时间、地点,言之凿凿称与蒋介石同在开封郑老师的私塾学习,似乎言之有据,不是平空杜撰。由于双方当事人俱已作古,死无对证,关于郑发与蒋介石是否真如信中所说是同学关系,真实程度已不可考,但二人绝非“兄弟”关系。这可从信中文末落款的称谓得到证明,前信郑自称“民人”,后信则自称“步兵少校”,说明郑发绝非过去民间传闻说的“蒋介石的哥哥”。而且蒋介石对郑发并非完全不予理睬,如信中说1929年秋蒋曾“召见”郑发,但事值郑不在家未遇。这时正值中原大战前夕,蒋介石曾来往许昌多次,可能见到郑的来信后要见他。第二次只是让其手下国民党秘书长吴氏出面应付。这也间接证实郑发所持同学之说绝非空穴来风,否则也不会得到堂堂国民党秘书长吴氏的代为接见。
蒋介石对郑发很头痛,后者在重庆时以蒋之“兄长”自称,加之其相貌身材酷似蒋,到处招摇,包括求助于河南同乡会,要与“乃弟”见上一面。据悉蒋介石的侍从室奉命,数次予以金钱救助,嘱其回乡。郑发得寸进尺,仍纠缠不休,后被特务头子戴笠诱至贵州息峰集中营予以软禁数年,于抗战胜利方被释放回乡。据说郑在老家仍由有关单位予少量经济援助。目前在台的河南同乡中尚有当年奉命接济郑发的人,“迄今仍信郑发为蒋介石之兄”,认为“否则为何蒋要予以接济?”所以,民间一直有当年军统特务关押了蒋介石的亲哥哥的说法。
以上两信均寄于抗战胜利之后,此时戴笠已死,郑发获得自由,因没有经济来源,于是来到南京,其目的可能是请求当局救济。此时,已不再自称“兄长”“胞兄”,而以“民人”、“步兵少校”表明其身份。
蒋介石曾拜黄金荣为师
一般人都知道蒋介石与上海封建帮会有过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知道他曾经投拜过上海第一号帮会头子??黄金荣为师的却不多。作者曾经黄得意的门生、上海“大世界”经理唐嘉鹏介绍,投拜在黄的门下,长年追随黄金荣,后又得到黄的准许自立门户??“振堂”,深得黄金荣的信任。为了表示对作者的信赖和夸耀自己的权势,黄亲口向其谈了不少“私房话”,其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蒋介石曾拜在他的门下。
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杀于上海,从此蒋介石在政界失去了靠山,在经济上也开始拮据起来。蒋介石曾与张人杰、戴季陶、陈果夫等人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活动,进行买空卖空的勾当,不久投机失败背了一身债,处境十分狼狈。在被债权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蒋介石决定离开上海,到广州去投奔孙中山先生。但他当时为债务所缠又缺少路费,就去找虞洽卿老板商量办法。虞当时在上海商界虽有地位,却是一个卖空买空的“空壳老板”、负债大王,同时他也不肯做这种借钱肯定收不回的冤大头,就代蒋介石出主意,另辟门路寻找庇护人,介绍蒋去投帖拜黄金荣为“老头子”。这样,一可以利用黄的招牌去对付债权人;二可以向黄商借路费。二人商量妥当,先由虞洽卿与黄金荣谈妥并约好日期,然后陪同蒋介石前去拜师。(周慕瑜等)
(本文系由台《传记文学》月刊1994年8、9月号周慕瑜、黄振世和杨耀健所著相关文章改编而成,编辑时进行了删节并对文字做了处理。)
《台湾周刊》2003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