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于次日顺利回收。岛内各界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盛赞这标志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文字典中“难如登天”的字眼从此失去了意义,值得包括台湾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台湾各大传媒对于“神舟”五号给予极大关注。早在发射前数天,媒体就展开相关报道。15日9时成功发射后,传媒立即进行全面广泛报道,掀起一股“神舟”五号的报道热潮。“中央社”自15日上午8时50分起2小时内共发出10条有关“神舟”五号升空的消息,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十分罕见。东森新闻、TVBS、中天、年代等电视媒体进行了全天滚动报道。《联合新闻网》、《中时电子报》等各大电子媒体也立即在头版、头条以专辑、专版、套红特大标题、配彩图等方式进行详尽报道。《联合晚报》、《中时晚报》在15日下午即头版头条刊登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消息,辟出专版发布相关新闻,而次日的《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日报》等各大报亦是把“神舟”五号升空作为焦点话题。在报道内容方面,从飞船运行状况、宇航员杨利伟介绍、观看飞船最佳地点、“神舟”五号顺利着陆、大陆庆祝成功到纪念邮票热卖、航天员能吃得到宫保鸡丁、宇宙飞行服造价千万人民币等,岛内媒体事无巨细均有涉笔。
飞船的发射成功在岛内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第一,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包括台湾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自豪。岛内媒体对我国的航天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时报》称,中国继前苏联﹑美国之后,成为全世界第三个送人进入太空的国家,标志着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联合报》指出,这是大陆自1970年首次发射人造卫星以来最重大的航天科技进展,大陆借发射飞船向世界展示了太空科技能力,“中共在高科技领域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超乎西方人的想象”,“隐含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意义”,显示大陆有实力在未来太空领域扮演角色;被喻为“中国的阿波罗”的“神舟”五号不仅载负着13亿中国人的太空梦与强国梦,也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陷入低潮的国际太空探索产生了激励作用;从某种角度而言,“神舟”五号也是亚洲的胜利,毕竟这是亚洲国家首度跻身现代太空科技殿堂。《工商时报》则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大陆的太空科技坐拥庞大商机,仅运载火箭和卫星应用方面就有着惊人的市场需求,预计2005年大陆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此外航天还涉及了许多尖端领域,包括全新材料的应用、全新燃料的研发及基因改良作物等。
舆论还认为飞天创举表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时报》指出,随着太空热升温,中国的爱国主义情绪将随之升高。台湾的“中国统一联盟”及“中华文化协会”会长范光陵代表100个人民团体发来贺电,表示飞船发射成功是大陆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荣耀。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杨开煌、“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理事长许文彬也指出,“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是中华民族、全球华人值得骄傲的事情,盼望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好的方面推广到其它领域和工作中去,“那样我们的成就就会更大、更让人惊叹、更让人羡慕”。此外,台湾网友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普遍认为大陆成功发射飞船,“是龙的传人空前的伟大成就,是华人之光,台湾与有荣焉”;“最重要的是,飞船发射倒读秒时,听到的是中文的三、二、一,而不是three、two、one;无线电通话退出时,听到的是“完毕”而不是over”;“陈水扁不敢致电胡锦涛,我们台湾百姓共同致贺”。
第二,认为两岸可在各个领域积极展开合作并达成和解。岛内各界对“神舟”五号送台湾的蕃茄和青椒等36种500克种子到太空做研究津津乐道,认为“对两岸太空农业合作具有开启作用”,盼望两岸能进一步合作。成功大学航天系教授景鸿鑫呼吁,“两岸合作从太空合作开始”,可让台湾的大﹑中学生设计科学实验进入“神舟”飞船太空舱做实验,“为两岸建立良好的气氛,化解敌意”。台实验研究院长兼太空计划室主任李罗权表示,台湾2005年底部署的“中华”三号卫星若能在岛内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与大陆合作,可创造互利双赢成果。杨开煌、许文彬也表示,希望两岸能开展更多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两岸各界人士携起手来,为两岸民众的福祉共同努力,并一起分享彼此的自豪和荣耀。
此外,由于飞船的成功发射对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包括前“国防管理学院院长”帅化民在内的军事专家均认为,大陆在亚洲这个区域说话的份量和影响力会大大增加,台海的军力平衡进一步向大陆倾斜,“台绝对没有能力和大陆进行太空军备竞赛,应最终达成两岸政治、经济和人民心理的和解,而非走军事冲突的道路”。
第三,认为两相比较下,台当局与大陆形成的巨大落差“实在令人失望”。不少台湾网友的留言指出,飞船的成功发射显示大陆一直在不断进步,反观岛内却在搞族群分裂、闹“文革”,海峡两岸“一边向上提升,一边向下沉沦”,对民进党当局非常失望。《民生报》等媒体发表的社论则称,大陆的航天科技令人刮目相看,台湾的高价鱼雷试射却频频失误;“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之际,岛内正在上演的却是一场由民进党主导的“新宪”大戏,它满足的只是少数政治人物的想象,而多数民众拼经济、改善现实生活的渴望却受到漠视。
岛内当局低调处理
与民众的热烈反应格格不入的是,台当局刻意冷处理,甚至还乘机鼓噪所谓“大陆军事威胁论”。
第一,反应冷淡,并未针对“神舟”五号发表看法。“总统府”、“行政院”以及民进党高层官员均三缄其口,对飞船成功发射不予置评,仅由“行政院发言人”林佳龙发表简短谈话。台当局对飞船上有无携带台湾种子也忌讳莫深,“农委会主委”李金龙在接受质询时竟否认有台湾的种子上天。对此,《中央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陈水扁当局推动“去中国化”政策,官方的反应自然是轻描淡写,甚至还带有若干“酸葡萄”的味道。岛内民众对当局的冷处理非常不满,其中一位取名“龙吟居士”的网友留言比较典型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他表示,“不见陈水扁致电祝贺,表示善意,也表达台湾同胞与有荣焉! 台湾应放开胸襟大声喊出心里的话! 别老是躲在阴暗中唱衰人家。”
第二,煽动“大陆军事威胁论”。林佳龙不怀好意地宣称,“希望大陆的太空科技发展不要演变为武器竞赛,或是影响亚太区域的安全、平衡,更不希望对台湾有军事的针对性”;大陆太空科技如用于军事或非和平用途,台就必须关心。“国防部副部长”陈肇敏也表示,大陆的太空计划有军事利用价值及用途,“对台海安全将产生更大威胁”,军方会密切观察后续发展,“希望减少对台湾可能的威胁和伤害”。对此,台战略专家、“外交部谘询委员”廖宏祥进行了反驳,他表示飞船短中期内并无军事用途,不会对台湾造成安全上的直接影响;大陆的目标也绝对不会只是针对台湾,而是放眼世界。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显示出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岛内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主张和平统一的政治团体和民众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时对“台独”势力产生很大的威慑作用。 (冷波)
《台湾周刊》2003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