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留影]台湾光复先驱罗福星(上)(2003.34)
时间:2004-02-27 14:36 来源:
编者按:罗福星是印尼华侨,早年投身辛亥革命。为了台湾的光复,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来到台湾组织起义,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虽败犹荣。现将其英雄事迹摘要如下,以示纪念。
祖籍大陆客家人
罗福星烈士,别名东亚、中血、国权,1886年2月24日生于印尼雅加达,祖籍广东省蕉岭县,客家人。
罗福星周岁即返回祖籍地广东蕉岭县高思乡大地村居住,自幼受祖国传统文化薰陶。10岁时随祖父罗耀南去台,在苗栗公学学习;14岁返回印尼,就读爪哇学校,习英、荷文。18岁中学毕业后,又随祖父赴台,设籍于苗栗一堡牛栏湖庄。直到1907年离台返回故乡为止,他先后居台8年有余。在此期间,亲眼目睹日人残暴统治下台胞遭受的苦难,唤起推翻日治、光复台湾的革命信念,促使他后来加入“中国同盟会”。
罗福星返回广东后,先在故乡大地村学校担任体育教员,并在1907年秋与黄玉英女士结婚。他熟读诗书,通晓中外文,眼光远大,深受当时广东教育总会会长丘逢甲的赏识。1908年,罗福星奉派到印尼视察侨校,1909年,被任命为新加坡中华学校校长,半年后前往缅甸,从事党务宣传,1910年,转任印尼雅加达中华学校校长,其间与胡汉民等同盟会要员往来南洋各地筹款,支持革命。
返台从事抗日活动
1911年春,罗福星赴广州参加3月29日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返回印尼。同年10月,罗福星奉革命党军事领袖黄兴之命赴南洋招募民军,亲自率领乘船抵西贡与胡汉民会合,再一同赴广州增援。广州光复后,罗福星奉胡汉民之命,与朱玉廷率民军2000人经上海入苏州驰援革命党。年底,南北和议成功,于是解散民军,再回原乡执教。
1912年8月,罗福星受革命党人刘士明之邀来到台湾,从事抗日活动,组织“华民联络会馆”,筹划台湾起义。同年12月初赴汕头“台湾革命本部”商谈台湾起义事宜。12月中旬,罗福星、罗国亚等人分别自汕头、福州、东京先后赴台。下旬,他们齐集台北大稻埕举行会议,决定组织分工,分头发展党员准备起义。罗福星负责苗栗、台北的准备工作。因他是客家人的关系,易于接近群众,工作进行得格外顺利。
1913年3月,罗福星认为他们在台湾的起义工作已进行得很有眉目,便托吴颂贤带一封密函赴广州,与广东都督胡汉民联络。这封密函带回国内时,正值袁世凯指使凶手在上海北站刺杀了宋教仁,引发“二次革命”。黄兴正忙于筹备军事策划讨袁。在形势紧张戎马倥偬之际,黄兴仍然非常关注台湾起义的进展情况。同年6月,黄兴派潘某前往台湾协助罗福星积极发展组织。7月,又派陈士、王渊两人赴台视察工作。7月27日,罗福星与陈、王二人在基隆举行秘密会议,由罗福星做工作报告,并且商议如何在台湾起义举兵,驱逐日人。这时台湾起义已届付诸实施阶段。8月1日,胡汉民又派吴颂贤、吴觉民前去了解起义准备情况。根据罗福星所提供的数字,参加组织的人数已达5000余人,前途大有可为,二吴备感兴奋。8月16日,他们和罗福星在台北大瀛旅馆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讨论国内如何接应、支援台湾起义的具体问题。罗福星和二吴都认为应由福建和广东两省联手共同策应台湾起义。因此,8月19日罗福星派金星桥专程赶赴福州,征询福建都督孙道仁的意见。9月18日,罗福星接到孙道仁的回信,后者对于罗福星的建议,除表示完全接受外,还告知闽、粤两省已有准备,愿做台湾起义的坚强后盾。
“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的北洋军大举南下,闽粤支援无形中停顿。虽然突遭如此重大挫折,罗福星和他的同志却毫不气馁,起义之事仍按部就班进行。罗福星风尘仆仆,奔走各地,联络组织毫不懈怠。他赴台南视察,见当地下属组织——“林季商会”即已拥有会员2万余众,于是决定让岛内反日团体统统加入“华民联络总会馆”,以总会馆为总指挥机关统一领导全台起义。
临危不惧指挥若定
1914年3月2日,罗福星满怀热情北上。不料一到苗栗,就接到战友罗庆庚的电话报警,告诉他:“你已经被人告密,警方即将对你采取行动,希望你赶紧躲藏起来,逃过这一道难关。”
放下电话,罗福星经深思熟虑反复权衡,认为日本对台统治素以严苛著称,对于台胞的监控尤为严厉。在这种情况下,躲起来不是办法,反而会使日警方认定他是革命党,来一次全台拉网大搜查,这样可能会连累许多同志被捕。他不愿因个人安危而妨碍起义大计、影响全局。因此决定以不变应万变,内紧外松故示坦然迷惑敌人,仍留在苗栗继续策划起义事宜。同时,他也做好了万一事败牺牲的思想准备。促使罗福星决心留在苗栗不走的另一因素,是他早已在苗栗日本警署内发展了两位战友,即担任巡查捕的邱义质和罗发兴。他相信日警署倘若对他采取行动,这两位战友得到消息必会事前通知。
4月中,罗福星果然被苗栗警署传唤问话。然而罗福星早有思想准备若无其事从容应对,日警署问不出所以然,又没有真凭实据,不久就放了他。5月24日,邱义质又赶来通风报信,说苗栗警署马上又要大举搜捕革命党了。当天下午,罗福星和黄增富、罗国亚搭乘火车回到台北,下榻于大瀛旅社。当时情况紧急,与其坐等待毙不如破釜沉舟、转守为攻,罗福星决定以大瀛旅社为苗栗机关分部指挥所,歃血为盟定期举事。
当时,罗福星在台湾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发动,已经总共动员募集了95631名同志,成立了许多分支机构。由于他们组织严密,人员整齐,加之台胞对日人统治深恶痛绝,自愿回到祖国怀抱;而且保密工作做得好,起义成功的胜算还是比较大的。但人算不如天算,天不作美,这次苗栗大起义最终却因几起偶发事件的牵连而功败垂成。事后分析,他们之所以会在举事前夕被日本警方侦悉,肇因受到台南李阿齐、台中赖来、新竹张火炉和南投陈阿荣4起抗日事件相继失败的影响。这几起抗日义举都是独立性的事件,与罗福星他们组织的起义并无关联。但却由于接连几次反日事件的爆发,引起日据当局的警觉,发动了全面性的岛内保甲大搜查,歪打正着,从而使罗福星精心组织的苗栗大起义受到了波及。
(原载台湾《中外杂志》月刊2003年7月号,题为“客籍抗日烈士罗福星殉难经过”。编辑时进行了删节并对文字做了处理,大小标题亦重拟。)
《台湾周刊》2003年第34期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