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
经济类
法律类
文化类
文学类
历史类
军事类
其他类
![]() |
文/晓 沙 图/安 东 |
走进首都博物馆新馆北门,大厅的正中央赫然矗立着高大的老北京牌楼,尽显着老北京城的历史底蕴,牌上的“景德街”三个字清晰可见。这就是曾经立于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前的两个牌楼之一的景德街牌楼,一座曾被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北京最为壮美的牌楼。要想了解帝王庙,得先从这景德街牌楼说起。 京都奇观“阜成落照”消失梁思成曾为之伤心落泪 北京的文物古迹众多,也出现过许多与古代文物建筑有关的奇特景观,“阜成落照”就曾被称为京都奇观。 “历代帝王庙”位于现在的阜内大街131号,其原址是元朝的保安寺,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曾经大修过两次,是现存全国唯一的一处保存完整的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坛庙。 在帝王庙前,原来还有两座四柱七楼的大型牌坊,是北京原有的25座过街牌坊中最精美的一座,被称为京都奇观的一处景观就在这里。当年,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灿烂的晚霞映照在阜成门城楼上,恰好把城楼的影子投射在帝王庙牌坊的中间。那巍峨的城楼,精美的牌坊,在西山落日的映照之下,云蒸霞蔚,光彩迷人,十分壮观。 解放初期,人们出于对建设新城市的热忱,视老北京的城墙、城门和牌楼为阻碍交通、封建腐朽的废物,毫不怜惜地将其拆除。帝王庙前的两座景德街牌楼,因发生过几次交通事故,被列入首拆范围。当时著名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向周恩来总理进言说,北京的古牌楼数帝王庙这两座形式最好,晴天时衬托着阜成门,可以望见西山,落日余霞时景观尤为优美。 尽管梁思成先生极力陈言,要求保护这难得的景观,可惜,1954年1月8日,这两座明代牌楼还是被拆除了。梁思成难过至极,伤心落泪了好几天,这一“京都奇观”也就永远地消失了。梁思成说过,“50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 50年弹指而过,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人们终于明白古建筑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宿主,是城市的精华。虽然牌楼被拆除,但所有的构件一直保留着。在新首博建设中,文物专家将牌楼的所有构件按照古代图纸一一复原,并对它进行修复,组成了现在看到的这座牌楼。为了让人们获得上个世纪50年代牌楼的质感,牌楼背面依然没有涂饰颜色,完全保存了原样。 历代帝王庙 “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 老北京城流传过许多描述地形地貌的歌谣。上述这首歌谣,说的就是475年前建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 帝王庙坐北向南,门前并列三座石桥,但桥下并无河流,所以歌谣说“有桥没有水”。庭院内东有钟楼,西边相应位置却无鼓楼,因此叫“有钟没有鼓”。规格达“九五之尊”的正殿“景德殿”,最初供奉着自三皇五帝至元世祖忽必烈共16位大一统的帝王牌位,两旁配殿设有32位贤臣的牌位。由于帝王庙虽名为“庙”,却非佛寺,所以歌谣说它是“有庙没有佛”。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对帝王庙进行大修时,在大门前竖立了两座用满、汉、蒙、藏等6种文字刻写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此两碑不是由石雕的“赑屃”驮载,而是立在抱鼓石座上,所以歌谣说它是“有碑没有驮”。 帝王庙大门对面建有高大的红墙镶嵌琉璃雕花照壁,东西宽32.4米,南北厚1.35米,高约5.6米,与两翼的两座牌楼形成的封闭空间称“景德街”。旧时居民不准穿行景德街,只能经大照壁后面的葫芦形门洞绕行,所以老北京另一首歌谣《地理图》,说是“马市桥(在今白塔寺路口),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绕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 历代帝王庙大门两边有八字墙,下有汉白玉石台阶。景德门在大门正北,四周绕以汉白玉石护栏,中为御路,左右各有侧门1间。配殿东西各7间,系从祀历代功臣之所。景德祟圣殿,坐北朝南,殿前有汉白玉石月台和石护栏,殿内原有11龛供历代帝王牌位。钟楼在东侧门之北,月台两侧各有碑亭一座,殿两侧的两座碑亭内立有雍正和乾隆御制碑各一座。 帝王牌位始于三皇五帝 拜谒先王贤臣一脉相传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崇敬祖先,景仰先王贤臣,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据清朝雍正皇帝《御制历代帝王庙碑文》记述,在国都建庙纪念先王,始于唐朝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那时祭祀对象仅限于夏商周三代以上的帝王。 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在南京建造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与部分开国君主共17人及配享贤臣32人。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直至嘉靖初年,每逢祭祀历代帝王,或是遣官去南京帝王庙,或是在北京先农坛与“五岳四渎”同祭,既不方便又不够庄重。嘉靖九年(1530年),喜欢制礼作乐的嘉靖皇帝接受官员廖道南的建议,由工部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原保安寺旧址另建新庙。气势恢宏、规模庞大的历代帝王庙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成,当年秋季,嘉靖皇帝亲临新庙举行祭祀大典。 清代重修帝王庙,并对入祀对象多次调整。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于五月初二占领北京后,于六月二十七日下令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由太庙移入历代帝王庙,此举意在宣示明朝的统治已成历史。 顺治二年,清朝恢复了一度被嘉靖皇帝撤除的元世祖牌位,并增加了辽太祖、金太祖、金太宗、成吉思汗这些和清朝一样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皇帝,加上新移入的明太祖,帝王庙入祀帝王共达21位。康熙六十一年十月(1722年11月),康熙皇帝去世前一个月,曾下旨,“应将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随后即位的雍正皇帝,依此遗旨将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增至164位,配享贤臣增至79人。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对帝王庙进行大修,将正殿“景德殿”更名为“景德崇圣殿”,殿顶琉璃瓦由绿色升格为黄色,并在大门前竖立了两座用满、汉、蒙、藏等6种文字刻写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将入祀帝王增至188位。这样历代帝王庙自建成以来,拜谒居景德崇圣殿中心的有伏羲、炎帝、黄帝“三皇”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还能找到周武王姬发,直至最后一位的明思宗崇祯帝的神位。在东西庑配殿内,79位贤臣中,有耳熟能详的张良、诸葛亮、赵云、狄仁杰、寇准、岳飞、文天祥、于谦等历史名人。 历代帝王庙曾用作校舍70余年。1912年清朝覆亡后,帝王庙停止祭祀,吏役走散,祭器流失。1931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租借庙址开办了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1941年改为女三中。曾经供奉历代帝王的大殿被当作会议室和礼堂使用,其他的配殿和碑楼被用作教室和办公室。殿内排列的神龛外面挂着的黄布已经陈旧不堪,多年未曾清洗过。1972年帝王庙又成为159中学校舍。 据后来的159中学教师回忆,当时所有的木制牌位都被两两捆绑在一起,当成了小板凳,供学生们开会时使用。“文革”之中,破坏得就更加厉害,几乎所有的文物都消失了。2000年帝王庙修缮工程开始启动时,西城区政府曾悬赏50万元征集牌位和祭器原物,结果一无所获。 迁出159中学,重现历代帝王庙风采。2000年12月24日,历代帝王庙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这一举动特别引人关注。西城区为占用帝王庙的159中学建设了一座新校舍,在积极创造学校搬迁条件的同时,先从空置的帝王庙大殿的维修人手,逐步推动整座帝王庙的修缮工作。为了搬迁159中学,修复帝王庙,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共投巨资3亿多元。专家们对涉及历代帝王庙的几乎所有历史资料都作了详细考察,并根据资料将景德崇圣殿重新恢复了原状陈列。令人欣慰的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人们曾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举行了纪念活动,中国文物研究所提供的记录这一场景的照片成了极为珍贵的依据。 自2000年起,历时5年之久的修缮过程,终于使这座有着470余年历史、全国仅存的历代帝王庙恢复了原貌。2004年4月8日,帝王庙举行竣工典礼,4月11日,迎来了孙中山孙女孙穗芳等首批海外游客1200人,共同拜谒了炎黄先祖。4月28日,肃穆堂皇的帝王庙正式对社会开放。 祭祀体现中华一统、一脉相传的重大历史特点 历代帝王庙,祭祀的中心是三皇五帝。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中华祖先三皇五帝概念的形成,到他们传说功绩的代代相传早已深入人心。 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大殿——景德崇圣殿,是供奉三皇五帝、历代帝王牌位的神圣殿堂。帝王牌位依据中国传统的“左昭右穆”的方式排列。三皇居中,五帝居左,夏商居右,依此类推。三皇五帝神位居大殿中心显要位置,历代帝王神位分列左右,历代功臣名将神位分置在东、西配殿中,这种格局确立了三皇五帝的中心祭祀地位,营造了天下共尊三皇五帝的宏大场面和浓重氛围。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他们进入历代帝王庙反映的是,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天下华人都是炎黄子孙的血亲观念和认同情感,世代积淀,日益深厚,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这种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充分体现在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制度之中。 历代帝王庙,确立了中国庙宇类型与入祀人物的两个唯一性。 其一,庙宇类型的唯一性。我国在明朝以前没有历代帝王庙这种庙宇类型和名称,历代帝王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久,于洪武六年(1373年)创建的。明朝迁都北京后,嘉靖皇帝于嘉靖九年(1530年)修建北京历代帝王庙,之后南京旧庙废弃,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唯一供奉历代帝王的庙宇。 其二,祭祀人物的唯一性。朱元璋建庙之初,共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54人。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后,不断增加入祀人物,发展到清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共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268人。这种祭祀规模和入祀数量,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帝王,把这些历史人物集中在历代帝王庙进行隆重祭祀,这无疑是一大历史创举,颇具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历代帝王庙,形成了重视历朝历代的连续性而不看重个人作用的祭祀体系。 历代帝王庙的创建及演变,始终沿着不断完善历代帝王祭祀体系的轨迹发展。明代的朱元璋、嘉靖,清代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六位皇帝与历代帝王庙的关系,构成了这一发展演变的主线。经历了从祭祀开国帝王到祭祀守业帝王、从祭祀华夏汉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的发展过程,到清乾隆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历代帝王祭祀体系,从这个独特视角体现了中华一统、主权延续、朝代更迭、一脉相传的重大历史特点。 历代帝王庙的几个亮点 到历代帝王庙参观游览,最吸引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明中期精妙的古建筑,再现“三金”堪称珍宝。 历代帝王庙虽按清代乾隆时大修后的面貌修复,但其主要建筑均为明代中期原构。其中的金丝楠木、金砖、金帷幔并称“三金”,专家评论历代帝王庙是“清代的服饰,明代的骨架”。 在景德崇圣殿,迎面是一人合抱的金丝楠木大柱,这样的大小金丝楠木柱一共有60根,历经470余年依旧保存完好。这在毁于明末战火,又于清初重建的故宫里都是极为罕见的,在清中期修缮故宫时已很难找到合适的金丝楠木了。 “三金”另一项是神殿地面的“金砖”。它们由南京官窑特地烧制,因不滑不涩、敲打有金石之音而得名,是专供皇家用的砖。殿外古代用方砖铺设的地面在这次修缮中重见天日。因历史原因,上世纪60年代前后,人们在上面掩盖了一层厚厚的渣土,原有的地面被长期掩埋。经修复挖掘,刨去1米厚的土层后露出了方砖。 “三金”最后一项是覆盖在牌位神龛上的帷幔也是由98%足金制成的,乾隆手书的30字楹联则涂有真正的“金”漆,它们总共用去数十公斤黄金。 历代帝王庙的修缮本着“修旧如初”、“修旧如旧”、“局部复建”的三种方法进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忠于历史,再现原貌”始终是修缮工作遵循的原则。此次修复工程,还特意留下几处明代的彩绘,以供学者研究。部分完好的琉璃瓦,也都尽量保留,改铺在殿顶的两侧和后坡上。 有趣的帝王牌位“入庙标准”。 历代帝王庙自建成以来,秦始皇却没有能够在历代帝王庙享有一席之地。秦始皇是中国大一统的第一个皇帝,却成了“落选皇帝”。之所以未能入祀,据历史学家考证认为,这是因为他是个公认的无道暴君,所以秦始皇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但却不能在帝王庙中占有一个席位。 在三国时期之中,只有一个皇帝入祀,那就是蜀汉的昭烈帝刘备。此外不但没有曹魏诸帝,没有创立吴国的孙权,甚至也没有接踵继统的西晋司马氏诸帝。刘备能独自入祀,成为“正统皇帝”,据历史学家考证认为,这是由于传统都是以蜀汉为正统的这一偏见所致。 按照康熙皇帝遗旨规定,亡国之君一般是不能入祀的,然而明末的亡国之君明思宗崇祯皇帝也入祀,成了“幸运皇帝”。据历史学家考证认为,这是由于满清入关时,出于政策上的一种需要,对于明思宗的政权表现出一副不计前嫌的高姿态。 “百家姓展”姓氏溯源开启寻根之旅。 历代帝王庙重新开放后,在神库举办的“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是许多寻根者最爱看的展览。展览以“百姓一家,根在华夏”为主体,展陈由三皇五帝衍生出来的100个主要姓氏的源流播迁、历代先贤和主要胜迹。这些都经过了专家的严格考证。参观者只要找到自己的姓,就可在地图上找到自己姓氏的发源地。许多海外华人都到这里来寻访过自己姓氏的源头。 历代帝王庙对社会开放二年多来,已经成为北京市的一个新的人文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其“中华一统”的独特的历史内涵更是让海内外华人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其中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和海外华人近4000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