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文化广场]敦煌石窟写经生(2003.3)

时间:2003-04-15 08:52   来源:

沈建中
  1900年,甘肃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洞内藏有两万余卷各类书籍,其中绝大部分为稿本,部分为刻本。内容多为佛教经典,余为道教、景教、摩尼教经典及经史子集四部典籍等。其稿本年代自公元4世纪末起至10世纪末止,一时轰动世界。后来,经英、法、日、俄等国文化窃贼劫掠,流失海外者极多,其中主要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处。但也掀起了一股“敦煌”研究的浪潮。各国学者据以钻研探究,从而产生了“敦煌学”这一新兴学科,且不断地向着扩大化发展。百年以来,无论在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均有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所以,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
  潘重规教授,字石禅,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现任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及嘉义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名誉所长。是我国继刘师培、王国维、陈寅恪、刘复、王重民等人之后又一位研究敦煌学的耆宿。他早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是中大名教授黄侃(季刚)先生的高足,以后又成了黄先生的乘龙快婿。而黄先生又是我国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的弟子,经黄先生介绍,潘教授又在上海拜太炎先生为师,经章、黄两先生的点拨指教,学业大进。
  抗日军兴,潘重规教授执教于东北大学。初见敦煌唐写本《尚书释文》,研读后他在东北大学报《志林》上发表了《敦煌写本尚书释文残卷跋》的考证论文,不拘成说,订正了清代段王诸儒的失误,从而享誉士林,也是他研究敦煌文学十年生涯直始。
1949年以后,潘重规教授离开了中国大陆,然学术研究却一如其旧,他先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又受聘任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客座教授,台北中国文化中文研究所主任。为了他所钟爱的敦煌学,他曾专赴法国巴黎校核敦煌文献,最后成《瀛涯敦煌韵辑新编》一书(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再版),从而奠定了他在台湾敦煌学界的权威地位,也因此被法国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会聘为名誉会员。
藏于国外的敦煌文献中,英法两国的早已对外开放,惟独前苏联列宁格勒所藏,却是长期秘而不宣。为此,潘重规教授突破重重困难,只身前往,并快睹了藏于此地的敦煌经卷及黑水城文书,还与前苏联汉学家孟西科夫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这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是一件引起轰动的事。学术超越了政治,超越了国界。其后,潘教授写下了《列宁格勒十日记》一书(台湾学海出版社1975年版;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再版),详述其始末。他说自己“像一片云,飘、飘、飘,从南洋飘到北海。”心情的惶恐与欢欣,见诸于字里行间。
  陈寅恪大师还说过:“敦煌在吾国境内,所出经典又以中文为多,吾国敦煌学著作,较之他国转独少,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潘重规教授有感于陈大师之说,乃于1974年在台湾创刊《敦煌学》杂志,规定凡约投稿者,不论国籍,一律用中文写稿。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在其上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有《敦煌诗经卷子拾零》、《敦煌写本众经别录之发现》、《龙龛手鉴与写本刻本之关系》、《敦煌写本秦妇吟新书》、《读(云谣集考释)》、《敦煌天祖坛经读后管见》、《敦煌变文集新书订补》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1年,潘重规教授以七五高龄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开设了敦煌学研究生课程。出其门下者,今天已成为台湾及海外大学中文系敦煌学教授,真可谓薪火之传,日益光大。其间,潘重规教授完成了敦煌变文研究专著《敦煌文集新书》(上、下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1983-1984年版,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再版),这部1300多页的巨著,代表了台湾地区学者对敦煌学研究的最大成果。在潘教授的推动之下,台湾曾先后于1986年及1990年,在其汉学研究中心举办第一、二届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台湾学术界对敦煌学领域的文学及俗文学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龙龛开字学,唐草酌文心”(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饶宗颐教授贺潘重规教授联)。2001年是21世纪之始,亦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后的新世纪,又是潘重规教授九五嵩寿及从事敦煌学研究一甲子。是年11月,台湾中正大学、逢甲大学中文系暨研究所,联合中国唐代学会、汉学研究中心,及大陆四川大学俗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百位来自海峡两岸及日本、澳洲、法国等国的敦煌学学者齐聚一堂,交换心得,擘划未来敦煌学走向,并为潘重规教授祝寿,别具意义。
  我辈生也晚,无缘得识潘重规教授,然却由于工作关系,得识潘教授之婿杨克平先生。克平先生为香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自1978年起,即热心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突出表现在他对章(太炎)黄(侃)学派研究的鼎力支持上。今年以来,我所供职的杭州章太炎纪念馆进行展厅的陈列改造,并由我担任文学总撰述。为了更好地体现章门学派的影响,我在策划中将包括潘重规教授在内的20位太炎先生前后四个时期弟子的事迹放在展厅中陈列。克平先生闻知以后,随即寄来了许多潘教授的著作及相关材料,使这次布展能如期完成。这是我要诚恳地向潘教授及克平先生表示感谢的。通过克平先生寄来的书籍,也使我对潘教授的学术生涯及研究成果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而潘重规教授的事迹与学术成果得以长期的陈列在杭州章太炎纪念馆之中,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和缩影,它反映了中华文化在炎黄子孙心目中共同的向心力。◆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