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文摘]故宫虽分两地 国宝全民族共享(2003.2)
时间:2003-02-11 10:22 来源:
首度访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就访台观感,对两岸故宫交流的期望以及北京故宫整建计划等,与中国时报系总经理黄肇松作了深入对谈。以下是对谈摘要。
中国时报系总经理黄肇松(以下简称黄):郑院长这次在台湾访问10天,将台湾从北到南,由西到东整个走了一圈。这是相当密集也是相当劳累的一周行程,能否谈谈你对台湾的观感?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以下简称郑):这是我第一次来台湾,宝岛自然人文风光让我印象深刻,尤其在这次旅程中见到的郑成功的遗址台南赤嵌楼、安平古堡等地。这次的行程中也参观了一些台湾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我感到这些博物馆都有特色,在设施上比较先进,管理水平也相当不错。尤其它们相当强调服务公众,注重公众的参与性,令我特别注意。在使大众了解博物馆与展出内容方面,包括年轻人及小孩,各式各样群众如何理解,这里的博物馆的确下了工夫。另外,台湾的博物馆大量吸收志工,这些志工更在沟通博物馆与公众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黄:您参访到台湾那么多博物馆及展览馆舍,认为它们在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郑:我想作用是相当大的。举例来说,像是高雄的科工馆,介绍的不只是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在于祖先的重要发明,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赤嵌楼与安平古堡,还有恒春的古城门,除了古迹以外,还介绍了台湾的历史与开发过程,让观众可以透过这些文物,对台湾的历史有更深的体会。
黄:院长在12月31日抵台,翌日第一个行程就是参访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元旦那天中国时报登出了一张影像,是您在参观台北故宫展出的毛公鼎的样子,看起来好像在沉思中的神情。身为北京故宫的院长,你首次走入台北的故宫,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对台北故宫有什么样的印象?
郑: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出现了现在这样的情形。我到了台北这边,参观了展出以及地下库房,深深觉得两岸的故宫博物院都是一样的,都在努力地保护保存中国文化遗产。我认为台北故宫也是有特色的,如在展览中,特地将中西文明作了一个年代大事记式的对照,可以在更广的空间中,让参观者了解到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及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这让我感到很有创意,另外,台北故宫的文物展出也相当有创意,像这次欣赏到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将各时代茶的生产、制作与饮用的方式与演变呈现出来,这样的主题规划也是相当有意思的。
黄:故宫的库房很少人能够进去参访。你在台北故宫见到这些收藏,心里有什么感受?
郑:这些文物在特殊年代,因为战争的关系辗转千里奔波了10多年。我在那里见到当时运送文物的原始箱子,确实感触蛮大的。看到故宫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我感到很欣慰。
黄:故宫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也因此,故宫院长这个职位特别的敏感而重要。北京故宫经历了13年没有派任院长,如今政府派你以文化部副部长兼任故宫院长。而台湾民众到北京参观故宫的人次每年应在百万以上,对北京故宫的发展,台湾民众也很关心。请问你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另外,故宫的隶属层级也升格了,从原来隶属于国家文物局,改为直接隶属于文化部?这些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郑:政府决定我以文化部副部长兼任故宫博物院长。我感到诚惶诚恐,责任重大。文化部副部长兼任故宫院长的安排,以及故宫的隶属从文物局改为文化部,表明了国家对于故宫博物院,对于博物馆的事业,以及对于整个文化工程建设的重视。
黄:您就任院长,踏入故宫的第一次是什么样感受?你肩负故宫整建的重大工程,有何具体规划?
郑:我是在去年10月到任的。北京故宫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面积也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占地为72万平方米,宫殿的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之一。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目前故宫正开始进行一项重大的修缮工程。事实上,故宫的维修一直持续进行着,修缮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采取维修保养、环境整治、消除安全隐患等措施,从整体上恢复故宫辉煌时代的全貌。
这次的整修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2年开始到2008年,完成重点在古建保护任务,在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前全面完成整体保护任务。
我先前曾提到革命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合并为国家博物馆也是其中之一。事实上,大陆各省地方建设了许多博物馆,北京市内也有相当多新兴博物馆。近年来兴建博物馆成了国内一个热潮,这些新博物馆和老博物馆的状况不一样。老博物馆有悠久的历史与收藏,但是新博物馆在设备上的起步较为先进。
黄:您认为北京、台北两个故宫,在典藏展览上有无得以比较之处?
郑:我想说明的一点是,有人以为故宫的好东西都到了台湾,而北京故宫主要以古建筑群为特色。这个理解是不完整的。
除了古建筑群的特殊与重要性,北京故宫的藏品有100万件,其中一级品达全国一级文物的六分之一多。
由于历史的原因,故宫的古代艺术藏品分藏两地。抗战前,故宫南迁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抗战胜利后,其中的2972箱被运往台湾,其余留在南京,后来大部分陆续回到故宫。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达到100万件。据了解,台北故宫藏品总数为60多万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在原故宫旧藏的基础上新入藏24万多件。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清宫历次遗散在外的珍品、精品。如唐阎立本《步辇图》卷、韩滉《五牛图》卷以及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毛泽东主席转交故宫其友人所赠的唐李白《上阳台帖》,是溥仪自宫中盗出而流散到社会上的。曾为乾隆皇帝三希堂“三希”中唯一的晋人法书真迹王珣《伯远帖》,也曾被溥仪夹带出宫,后流入香港,典当给一家英国银行意欲出售。当时的周恩来总理得到报告后,于1951年11月5日批示当时的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副局长赴香港以重金将此帖购回。
黄:北京与台北的故宫文物有没有举行对展甚至联展这样的合作交流可能?
郑:两地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一直进行着。展览合作的事,在大家的期待以及社会的推动下,我个人是满怀希望的。
黄:当然,在两岸故宫交流展出之前,两岸一般的文物性交流,愈来愈频繁,规模也愈来愈大。以中国时报系为例,我们曾经举办过的大陆文物展出,包括四川三星堆文物、山东孔子大展、承德热河避暑山庄文物展,绘画上也包括李可染、齐白石……展出。对于大陆文物来台展出,您认为应如何推动使其更为活络?
郑:近年来大陆文物来台展出,对于促进台湾民众了解中华文物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来台湾我也想更进一步了解,台湾民众对于展览的反应与需要是什么,过去的大展发挥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使未来的展览搞得更好。
两岸文化艺术展览的交流,比较重要的,也需要社会力量以及民间单位的共同推动。因为,好的展览必须准备许多年以及计划才能实现,从展前的筹备工作到展览的推广,缺一不可。不过,在合作的单位方面,我认为纯商业的运作只怕是不行的。一个展览,主要是满足观众的需要,并提升观众的知识,因此我认为展览是不能过度商业化的。
黄:民间个人收藏家对保存中国文化也有贡献,以长远的文化观点来看,你对他们有什么期许?
郑:在中国大陆,我们对于私人收藏家,要求他们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从事收藏活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要符合规定,文物收藏与交流、展出,都能起到提升文化素养的作用,都受到鼓励与支持。
(摘自台湾《中国时报》2003年1月8日14版)◆
图:《中国时报》总经理黄肇松(右)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会谈。
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