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5月8日是台湾歌星邓丽君逝世11周年纪念日。斯人已去,歌声依旧,她为人间带来如晨露般甜美的歌声,与历史、与自身的生命激荡和共鸣,永不磨灭,让人们在歌声中尤其能感受到自己在流金岁月中的感情回忆与乡愁。邓丽君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于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虽然她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歌迷们对她的思念却从未停止过,她那如天籁般的歌声还在耳边回荡,她的许多歌曲至今还被许多人翻唱,但是邓丽君那种独具魅力的嗓音至今无人可及,她那蕴藏甜蜜的嗓音和极富感染力的演唱,恒久地留在世界各地中国人的记忆中……一位歌迷曾深情写道:“你的歌声如涓涓细流,流入人们的心头,让人不禁想去寻觅它的源头。”
2005年4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台湾朋友的陪同下,我前往金宝山墓地探访了邓丽君墓。当时的台北,气候宜人,树木吐翠,花朵飘香。四周可以看到杜鹃花白的纯洁、红的绚烂。伴随着邓丽君的歌声,走进邓丽君的墓园,前面是一个小花坛,鲜花簇拥着邓丽君的全身塑像,塑像呈青铜色,只见邓丽君长长的披肩发被风吹起,微笑洋溢的面容栩栩如生,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花坛很有讲究,所栽种的花叫“四季花”,不仅四季开花,而且季季开不同颜色的花,蕴含“四季长青”之意;花坛里的花组成了一个形状大大的音符,象征邓丽君和她的歌曲,永驻人间,永远流传,把美永远留在世人的心间。
沿着甬道往前走,就到了邓丽君墓前。墓的装饰既简洁肃穆又使人感觉温馨,棺盖用的是南非黑色大理石,棺盖上面雕刻的是粉白色的玫瑰花环。墓棺前面摆放着祭拜者献的鲜花,中间镶嵌着一张邓丽君彩色头像照片。棺盖后面是一个石雕,上面是邓丽君的卧像,左右手交叉于胸前,凝视人间,石雕上写着“邓丽筠,1953——1995”。石雕后面是一排松柏,青葱郁翠。
邓丽君是1995年5月8日因哮喘病发作,在泰国清迈去世的,时年43岁。她去世后遗体运回台湾,葬于此间。据墓园管理人员介绍,她的遗体可以保持50年而不变。
邓丽君棺盖的右边,立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是宋楚瑜先生的题字“筠园”。邓丽君原名邓丽筠,艺名邓丽君,“筠园”因此而来。石头前有一棵树,树上挂着许多参拜者用小木牌写的挽言,凭吊邓丽君。这棵树的奇特之处是,树干上分三股,三股之上分六股,直至树顶,犹如一把打开的万民伞,树上悬挂的点点木牌追思挽言,似为“万民树”,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沿着甬道出来,才看见一块石碑隐藏在树林中,驻足细看,是邓丽君的墓志铭。石碑不大,文字不多,但读起来,依然让人为之动容:“邓丽君,祖籍河北省大名县,1953年生于台湾云林县,自幼就展示了歌唱天赋,14岁进入歌坛,从此优美的歌声遍及港台和祖国大陆、东南亚、日本和美国等地,被誉为‘国际天王巨星’;她精通英、日、法和粤语,才华横溢;她传扬中华文化,为海外华侨、华人所赞誉和爱戴。她逝世后,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人同感惋惜,同声哀悼,万千民众同往祭拜”。
邓丽君纪念公园位于金宝山墓园的“爱区”,分为广场和墓园两个部分,大约占地150坪左右。(台湾一坪,相当于3.3平方米)。走进公园,广场地上埋着一架巨型钢琴,键盘露在地面,游人可以在琴键上踏出旋律,据说由于游人太多,钢琴曾多次修复。公园内还有休憩之地,游人可以在这里边休息边听邓丽君的歌曲。广场旁边,置放有石桌、石凳,上面树枝垂伏,呈天然露天棚形状。最令人难忘的是,石座中间镶嵌有一幅邓丽君少女时期的照片,仿佛邓丽君就坐在你身边,与你坐在一起娓娓谈心。
……
(来源:《两岸关系》2006年第6期 作者:孙宇)
责任编辑: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