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促进两岸农业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时间:2006-12-08 16:52   来源:

 

 

  随着大陆磁吸效应扩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加剧,台湾地区逐渐面临经济边缘化的压力。尤其台湾地区耕地狭小,一向难以突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瓶颈;面对经济自由化的冲击,更需要寻求快速而有效的发展策略。本文观点如下:1、分析两岸农业交流的重要性,并建议台湾当局开放三通,同时争取加入已有的自由贸易区或是建立两岸高度整合的经济合作关系;2、两岸农业可以朝着“大陆生产、台湾研发/营销”的模式发展;3、整合两岸农业资源,除了拓展台湾农业发展空间,更有利于大陆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村经济,这是两岸农业交流的终极目标。

 

  两岸农业问题与交流的意义

 

  台湾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农业生产效率相对低于非农业部门,并有产销失调、资源利用不当的现象;农业人口过多且老化、小规模生产而劳动生产力低,以致农民所得相对偏低;农村建设落后、公共设施不足等等。加入WTO更加深农业发展的弱势,其直接影响是开放进口或降低关税的情况下,境外农产品以低生产成本的优势进入而导致农民收益严重受损。削减境内支持也将影响农民福利,长期而言,对于农村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台湾地区的农业除了要面对区内非农业部门的资源竞争,还需要应对境外的产品竞争,解决“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日益迫切。

 

  为了应对农业结构调整,现有资源必须重作安排,而且部分的农业资源必须自农业部门转移出去,其中包括农地、水利、劳动力、资金等。土地、水利具有不可移动性,仅能由台湾地区的其它产业吸收。但是劳动力、资金都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而自由移动。以客观的环境而言,局限在耕地面积狭小、生产成本偏高的海岛上,台湾地区农业确实很难有重大突破。往外拓展生产资源与增辟消费市场,应该才是可行的作法,而大陆具备丰富生产资源以及广大消费市场的条件,理论上可以为台湾地区农业发展开一扇门。然而2010年东亚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区内的产品可以免关税的自由移动,台湾地区因为被排除在外,产品的竞争力会因为要支付关税而大大降低。以大陆对泰国农产品零关税为例,台湾地区优质的热带水果若没有零关税优惠措施,根本无法在大陆市场立足。站在总体经济的层面,积极开拓、推行具有共同发展基础的农业交流,应该有助台湾地区经济免于边缘化。

 

  大陆在解放初期面临百废待兴的困境,因此农业的主要目标是积极增产。另外要发展其它产业也要仰赖农业,因此农业赋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农业更是稳定国家的重要基础。自1978年经济改革,随着经济起飞,对外贸易的拓展,积极争取加入WTO以获得更多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成为必要的手段,不过代价却是牺牲农业的相对自主性。然而大陆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相对落后,面对非农业部门的竞争,“三农”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农业人口仍占大陆总人口数一半以上,如果农业不能持续成长,农民不富,农村经济不发达,则必然要牵制整体经济的成长,因此大陆应着重解决“三农”问题。

 

  但是观察过去经济改革的过程,大陆已出现“重工轻农”的政策,对农业投资比重逐年下降,由于农业部门无法留住其本身所累积的各种剩余,将导致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距和贫富不均将会影响社会安定。大陆推动经济改革的盲点是缺乏合理的农业发展政策以应对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除了资金、技术、管理,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所积累的金融、运销以及农民组织等制度面的经验与教训,其实值得大陆的学习与参考。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前景深受大陆经济发展程度与持续性影响;而大陆经济发展又受制于其农村经济发展。倘若大陆农村经济发达,农民富裕则民间购买力大增,除了带动经济继续蓬勃发展,也继续吸引外资进驻,因此更加深化大陆经济发展程度。反之,若农村经济萧条,除了造成社会不安定,引起外资疑虑外,原本可供发展的有限资源,必将转移为社会救济,而不利于资本累积与再投资。有鉴于台湾农业生产已明显弱势化,而大陆不乏与台湾互补的农业条件,同时大陆的农业发展又事关社会安定,顺应两岸情势,积极而主动的整合两岸资源,以台湾地区农业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带动大陆农业发展,除了可以同时解决两岸农业问题并且避免彼此的竞争外,还可以创造一个强势的农业主体,提高两岸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两岸农业合作模式——“微笑曲线”的运用

 

  以台湾地区有限的耕地面积与经营模式而言,生产绝对不是台湾的优势。要讨论台湾农业的发展策略必须从产品供给链中思考,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而不能一味拘泥在有限的空间、执着于传统的政策目标。引用宏董事长施振荣先生《再造宏 》一文所提出的“微笑曲线”观念:在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所带来附加价值的幅度,与该经营管理活动的性质有极大的关系(如附图所示)。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与营销),相较于生产,对生产者提供更高的附加价值。由于生产不是台湾的强项,就不应该过度强调生产高效率、本土产品如何与进口品作市场细分,或是墨守争取出口市场的政策目标,甚至企图以此作为维持农业成长的手段。往研发或是营销(包括建立品牌、提供零售服务等)发展,赚取智慧财产利润或是营销利润,未必不是可行的策略。由于市场经济的先行,不论研发或营销,台湾地区都领先于大陆或是居于相对优势;大陆低廉的土地与劳动成本,自然在生产方面占尽优势。要让台湾地区农业在微笑曲线中有新的定位,就应该积极利用大陆丰富的资源,作为调整的动力来源。

 

  从涉农企业的全球视野出发,以“产业分工”的方式整合两岸农业资源,共同发展农业,使得两岸农业参与全球市场上的竞争,除了可以扩大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外,也因技术输出而有效提升大陆生产水平,而达到双方互利、互惠的结果。根据比较利益原则,针对台湾与大陆的资源优劣势,以及长期发展的必要性,台湾地区将农业发展主力放在品种改良、科技创新,利用大陆的人力与土地作为生产基地,以日、韩、中亚、中南半岛等邻近地区或国家为主要市场,积极开拓并掌握产品销售渠道,台湾地区可以赚取的运销利润远高于有限的生产利润。另一方面,若利用大陆的农工原料在台湾地区作深度加工后再出口,包括一般食品、健康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除了延续微笑曲线的末端,更可藉此带动台湾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

 

 

 

(来源:《两岸关系》2006年第5 作者:官俊荣 雷立芬 周应恒

                                      责任编辑:清水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