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两岸直航的发展形势、经济影响与政策走向

时间:2006-12-08 16:47   来源:

 

  两岸直航的发展形势

 

  自1979年起,祖国大陆就一直主张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积极推动两岸通航事宜。20多年来,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通航取得一定进展,从1986年起开始间接通航,到1995年开放“试点直航”,从2001年福建沿海地区局部直航,到2003年两岸“春节包机”,两岸各种形式的通航联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间接通航的程序逐步简化,直接通航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转运通航蓬勃兴起:虽然目前两岸通航联系仍以间接形式为主导,但是,越来越多的航商考虑到运送方式的相对成本,更多地选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运送方式,从而使间接通航的程序不断简化,通航形式开始向直接形态转化。从转口简化而来的转运是以联货提单的方式付运货物,只在中间港海域重新集装整合,既节约了运输成本,又节省了运输时间,因而是离岸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伴随着两岸转运通航的蓬勃兴起,一种由转运衍化而来的过境形式也随之出现。由于过境(或称弯靠,广义的转运包含过境)并未在中间港重新装卸与转换运输工具,不须中介服务,在运输成本和时间上,都比转运更加经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航行于两岸的商船从原来从事转运转为从事过境,从而形成过境超过转运(狭义的转运)的趋势。

 

  “准直接”通航应运而生:两岸海运因最近距离仅149海里,经第三地绕道弯航(过境)至少增加数百海里,航程增加3倍以上,贸易商每年额外花在海运中转上的费用数十亿美元。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节省运输时间,航运界在过境运输中,又摸索出一种“转单不转运”的变通形式,灵活从事两岸贸易货物运输。这一做法就是,航行于两岸的国际商船,主要是大陆或台湾的权宜籍(即在海外注册)商船直接往来于两岸之间,只是形式办理“航自第三地”的过境手续。2005年,直接航行于两岸的船舶有数千艘,在距离台湾100 多海里的日本冲绳县石垣岛外海寄港,有的甚至在远离石垣岛的公海上直接办理过境手续,以取得“航自日本的形式”。这一做法大大简化了过境贸易的手续与程序,是一种在形式上过境、实质上直接付运的“准直接”贸易。这种“转单不转运”的通航形式十分灵活,日益活跃,大有取代转运并主导两岸通航形式的趋势。

 

  “包机直航”出现突破:在两岸经贸往来日益热络的带动下,两岸人员往来日趋频繁,2005年首次突破400万人次,累计达600万人,3800万人次。目前,在大陆常住的台胞已超过100万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由于台湾当局限定两岸空中不能直接飞航,两岸空运联系不得不采取间接通航的模式,大多仍然经港澳中转,约占两岸客流市场的85%以上。间接通航不仅徒增空运成本,也给民众旅行带来极大的不便。随着两岸人员交往日益密切,旅客流动量不断增大,中转旅行的规定愈加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两岸民航界经过共同努力,达成“共同参与、合作经营、利益共享、互惠双赢”的共识,在2003年实施台商单向“春节包机”, 2005年又实现双向、不经停、多点(北京、上海、广州)、对飞的历史性跨越,2006年在搭载对象(惠及所有台胞)、航点(增加厦门)、航次等方面再取得进展,先后顺利完成3次两岸春节包机业务。两岸各有6家航空公司参与,台湾方面有中华、长荣、复兴、华信、立荣、远东航空公司,大陆方面有国际、东方、南方、海南、厦门、上海航空公司。两岸春节包机直航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两岸空运在空中管制和地面服务等方面的条件已完全具备,直航的技术准备业已成熟。

 

  厦金直航快速发展:为方便台胞通过金门往返两岸之间的“小三通”航线,自20011月开通以来,经过5年的实践,直航业务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2005年,航班密度明显增大,每天6艘船往返12班次,运送旅客快速成长,首次突破50万大关,达51.8万人次,5年累计116万人次。双方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地注册的船舶,采用只挂公司旗的方式,经营海上客、货运航线,不仅使之成为金马地区民众以及大陆台商往来两岸经济、便捷的一条黄金水道,也是台胞生命救助的“绿色通道”。通过厦金航线,两岸人员往来每人每次节省近1万元新台币,时间也相应缩短近一半。目前,厦金航线主要是一条承运台商的特殊航线,未来应逐步发展成为承运两岸货物的重要航线,准许大陆物品经金门简单加工(包括包装)后进入台湾,台湾产品经金门进入大陆,使金门成为两岸货运中转地之一,并开放两岸所有同胞经金门中转旅行,使这一黄金水道的作用进一步扩大。

 

  ……

 

  

 

(来源:《两岸关系》2006年第5 作者:李非

                                      责任编辑:清水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