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0日,台湾的部分 “卡奴”,受到地下讨债公司暴力威胁,选择不躲债而是到台湾立法部门陈情。民意代表蔡锦隆举办公听会,指责“金管会” 对“卡奴”问题不够重视。
“卡债”是指因办理信用卡、现金卡透支消费而欠下的债务,“卡奴”是指无力偿还“卡债”的人。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卡奴”因受到银行逼债,甚至被黑道上的讨债公司逼迫而自杀的新闻报道屡屡见诸台湾媒体,成为岛内持续发烧的议题。
据台湾媒体公布的资料,2000年时,台湾信用卡及现金卡数量仅有1830万张;现在,这两种卡数量增长到4555万张,但台湾民众收入的增加速度却滞后,因此造成“卡债”和“卡奴”大增。根据蔡锦隆在公听会上提供给媒体的统计资料,台湾70万“卡债族”现平均每人负债约新台币190万元,银行以3%至5%将债务折让给讨债公司来追讨,讨债公司则可以获取14%至17%的利润,约1862亿元。台湾现金卡和信用卡“双卡”逾放客户年龄层大多在35岁以上,未缴金额大部分都超过60%,而目前找不到工作的40万失业人口中,又以35岁以上的族群为主,这些需要负担家计的中年男性是货真价实的“一家之主”,却要天天过着被讨债的日子,连家属都一起受害。
近1个多月来,已有42位“卡奴”因“卡债”被逼走投无路而携家人自杀。截至2005年底,台湾贫穷人口已破21万人历史新高,表面上看失业率虽低,但低度就业情况日趋严重,这也是为何台湾今天“卡奴”人数激增、烧炭自杀消息频传的原因。
“卡债”受害者甚至自发组成了“冷血银行受害人自救连线”。该组织的理事长王为仁提出批评说,银行发卡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提醒过民众,刷卡过度会有什么危害、利息有多高,只是强调刷卡有多少优惠,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连香烟都有危害健康的警语,办理信用卡时银行在契约上却只字未提。银行办理各式信用卡,无任何条件限制,再配合各种“借钱是高尚行为”的广告及赠品来诱惑消费者办卡,看看公园门口、百货公司、加油站边,处处都是发卡银行的据点。有的银行利用已经陷入债务困境的持卡人,诱导他们以卡养卡、以债养债,造成了“卡奴”短期内急剧增加。 本应该负有监管责任的当局“金管会”,就如同“活在象牙塔里,完全处在状况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发卡银行似乎也有自己的难处。有银行催收人员指出,如今岛内卡债到处都有,逾期未缴超过3个月的卡债族,平均每10个催收电话就有8个找不到人。银行不得不雇用催收高手,对抗顽强的“卡债”族,甚至组成访查大队,直捣“卡债”族的住所或上班场所,一探究竟。据媒体报道,银行催收人员作业几乎都戴着外挂式的耳机听筒和话机,一般分成前、中、后台。前台处理刚逾期几天的一般案件,通常只是提醒,大部分也都叩得到,困难度最低,催收成功率也几乎百分百。中台处理逾期案件在3个月以内的。后台处理超过3个月以上的,困难度最高,必须调来催收高手,不过,每10通电话,还是有8通找不到人。
有人表示,催债越来越难,找得到的不是敷衍,就是反过来比催收还凶。以台新金控为例子,编制内的催收人力有1000人,同时还委外12家业者催收。台新金控同时成立150人的访查部队,专门找失联的“卡债”朋友。
……
(来源:《两岸关系》2006年第4期 作者:周伟)
责任编辑: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