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平认为:在岛内的工作不仅要反独促统,更要化独促和;要消解顽固的“台独”,也要化解一般以为“独”而实际并不“独”的人们的心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特别是争取年轻一代投入和平统一的大业中。如果说在台湾的上一代不幸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格局,未能敏于认识“一国两制”的真谛,这一代的青年人已处于更有利的环境条件,更能了解“一国两制”的精义,从而在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青年所特有的推动力和创造力。王津平乐观地预期,只要年轻人像当年老兵“返乡探亲”运动一样,全面地、密切地、不断地与大陆交流,岛内和平统一主体力量的巩固、壮大,便怎么挡也挡不住。
今年5月19日,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在台北市举办“反台独、救台湾”大游行,参加者有三成是年轻学生,成为游行队伍中醒目的生力军。“统联”主席、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津平指出,过去几年台湾年轻人对陈水扁的支持度比较高,非关其党派、统独倾向,而是年轻一代需要青年偶像的问题,现在这股“偶像热”开始消退,陈水扁已经魅力不再。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陈水扁的人,未必就是支持“台独”、反对统一;即使是一般以为“独”的人,也要化解他们的心结,化独促和。王津平强调,青年是统一大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要件,如果说在台湾的上一代由于历史局限未能积极参与统一事业,这一代的青年人已经处于更有利的环境条件,可以在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其特有的推动力和创造力,壮大岛内和平统一的主体力量。
王津平对笔者分析,过去几年台湾岛内受到民进党的一种误导,认为垂垂老矣的李登辉,代表一个老旧威权的国民党,所以出现了年青的陈水扁,以“扁帽工厂”等流行玩意吸引年轻人,以“青年迷彩军”等组织投年轻人之所好,对鼓动年轻一代关心选举的风潮,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功能。
但很有趣的是,出现了一个马英九,陈水扁的魅力就不再了,年轻人也很喜欢马英九。这说明主要不是党派、统独倾向问题,而是年轻一代需要青年偶像的问题。一旦陈水扁的青年偶像魅力不再,他所带动的这股风潮就过去了。
王津平指出,现在年轻一代还是要看实质的东西。虽然很多新生代一来不太了解历史,二来在台湾消费文明下比较注重消费主义、物质享受导向,但到他们要就业时,就要换脑筋想一想,前途在哪里。现在很多要寻找出路的年轻人,已把目标锁定在上海、北京,看到了前途是在大陆。
过去多年,王津平曾经带过不少学生团、教师团到大陆,参观中华大地的名胜古迹,研习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他说了两个近期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去年冬天有一个民进党“青年迷彩军”的重要干部参加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习营,第一天还带着“扁帽”,第二天就脱下了,第三天穿起唐装。短短十天的行程中,唯一有政治性的参观地点是芦沟桥抗日战争纪念博物馆,年轻人一看,自然就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激发起对中华文化的向往、认同。行程结束后,这位“青年军”主动向王津平递名片交朋友,今年春节还参加了“统联”举办的联欢会。
另外一位是亲戚的孩子,过去因为支持陈水扁,不好意思与王教授见面,怕一说起统独就伤感情。但是这次跟团到北京,第二天就很激动地来找王教授,说是一到北京故宫,就颠覆了他的“台独美学”。所谓“台独美学”,就是“台独”份子所鼓吹的以台湾为中心的小格局思考模式,什么都是台湾优先、台湾最好。但是一看到大气派的东西,看到故宫,看到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内心就很真诚地引起呼应。
近几年每逢寒、暑假,台湾都有不少年轻人参加研习营、游学团到大陆,报名情况十分踊跃。王津平说,上一代人大多经历过战乱的世代,忧患意识、爱国意识比较强,但他们在家里跟孩子的沟通不一定很好,因为他们的经验孩子没有,孩子需要自己的新经验。比如到北大,住在北大,听具有国际水平的学者专家所教授的一流的课就会得到很好的经验。不仅是北大,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很有心的、希望为两岸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学者教授,为讲一堂课而费尽心思,就是带团的老师也深受其惠。
而大陆各地的学生也很热情接待来自台湾的同辈,年轻人与年轻人相处十分融洽。据王津平介绍,其中有很多感人的场面,游览车一到,才刚停下来,年轻人见面就马上结合在一起,分不清谁是来自海峡哪一边,很自然的融合了。有的人参加过这些参访团之后,寒暑假就自然跑过来找朋友,互通电子邮件。很多年轻人形容,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关系,甚至有过于与家人的关系。
王津平不否认,两岸年轻人之间难免对不同事情有不同观点,但这无伤大雅,彼此之间需要磨合,争论一番过后,还是好朋友。
5月19日台湾“统联”举办“反台独、救台湾”大游行,有不少青年学生自动参加。由于在此之前的5月11日王津平向举行“台湾正名”游行的“台独”份子递交辩论邀请书时受到暴力袭击,王津平说,这些学生是有高度的自觉,冒着挨揍的风险站出来的,不是一般的去趁热闹,这反映出年轻一代要和平、反暴力的心声。
王津平说,参加游行者包括一些中学生,他们过去也是喜欢日本漫画的一代,但是看到像金美龄这样的人,也被陈水扁找来当“国策顾问”,就对扁政权开始失望。游行结束后,有的学生还把在游行队伍中穿过的印有“中国人”字样的T恤收起来,在学校便服日穿回校园,引以为荣。
近期“台独”份子气焰嚣张,甚至发生对不同政见者动粗的暴力事件,王津平就在“5.11”事件中被打伤头部,缝了23针。他认为,“台独”份子的气焰也反证了一点,说明他们已失去信心与耐心,非常急躁,不仅花钱收买一些人参加游行,而且纵容暴徒凶狠地动武。
王津平指出,台湾的主流民意过去被掩盖、被扭曲,现在要和平、反“台独”的诉求已渐渐显露出来。过去投票给陈水扁的选民中,有不少人是因为反对国民党而支持民进党,未必真的支持“台独”、反对统一。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知道违背“一中原则”、走向分裂就没有和平可言。当知道“台独”会导致两岸战争时,很多人就会响应说“台独”不好、不要“台独”。
因此,陈水扁面对两岸问题采取的是两脚政策,一脚支持“台独”,一脚维持现状;两只脚都不时要顿一顿、动一动,从而出现左脚打自己右脚的滑稽动作,成为笑话。包括声称邀请大陆领导人喝茶、声称开放“三通”、把政纲提升到民进党党纲同等位阶等动作,都是在做秀,并没有任何真诚面对两岸关系的意思。
在这种情形下,王津平认为:在岛内的工作不仅要反独促统,更要化独促和;要消解顽固的“台独”,也要化解一般以为“独”而实际并不“独”的人们的心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特别是争取年轻一代投入和平统一的大业中。如果说在台湾的上一代不幸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格局,未能敏于认识“一国两制”的真谛,这一代的青年人已处于更有利的环境条件,更能了解“一国两制”的精义,从而在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青年所特有的推动力和创造力。王津平乐观地预期,只要年轻人像当年老兵“返乡探亲”运动一样,全面地、密切地、不断地与大陆交流,岛内和平统一主体力量的巩固、壮大,便怎么挡也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