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爱我中华]秦陵:挖不尽的文物宝藏(2002—05)

时间:2002-05-08 11:27   来源:
  位于陕西省临潼区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一个挖之不尽的文物宝藏。20多年前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陪葬物的秦俑,已经令世界为之震惊。随后,又陆续发掘出众多的宝贵文物,不断引起文物专家的喝彩声。

  近年来,我两度来到建于秦陵附近的秦俑博物馆参观,深深被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感动。
  太史公揭示的秘密
  秦始皇帝陵是秦始皇嬴政的坟墓。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至10米的城墙。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这座陵墓先后修建了37年之久,动用的劳力不可胜数。根据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光是秦灭六国后动用的劳力,便有70多万之众。

  由于参加建造墓室的工匠,都被秦王朝活埋在陵墓里,墓内情况成了千古之谜。好在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留下若干史料,给后人揭示了一些秘密。据《史记》载:这座陵墓修建到地下水位,便用铜加固,上置棺椁。在墓内,修建了宫殿和文武百官晋见的位置,地宫内藏满了奇器珍怪,安装了能自动射击的弩机,一触即发,以备射杀盗墓之人。墓室内辟有水银湖,并用机械操纵,使水银川流不息。墓顶画着天文星象,底面有山川五岳等自然地理模型,并有用鱼类油脂制成的蜡烛照明,以象征秦朝长明不灭。正由于陵墓如此神秘与严密,得以保存2000多年而未遭破坏。
  世界第八大奇迹
  2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秦始皇的神秘面纱被掀开了一角。
  
  那是1974年3月29日,临潼区(当时叫县)晏寨乡西扬村的杨志发、杨培彦等十多位农民正在村南边打井。挖到两米深的时候,发现了少许红烧土块,接着又发现陶俑的残肢断体。挖到4.5米深处,看到砖铺地面和铜镞、铜弩机及残破的陶俑。他们立即停下工程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情况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后,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经派员实地考察、多方探测,发现俑坑面积近万平方米,里面埋藏着大批陶俑。1976年,国家拨款作为重点项目,在俑坑上建立遗址博物馆,一方面妥善保护遗存和遗物,一方面便于各界人士参观、研究。

  1976年4月23日,在俑坑北侧又发现2号兵马俑坑。

  同年5月11日,在1号俑坑的西端北侧,又发现了3号兵马俑坑。

  三个俑坑统称为秦兵马俑坑。1号坑面积为14260平方米,埋藏着陶俑、陶马约6000件;2号坑面积为6000平方米,埋藏着陶俑、陶马1400余件;3号坑面积为520平方米,埋藏着战车1乘和卫兵俑68尊,此坑被确定为指挥部(古称军幕)。经专家考证,三个兵马俑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象征着秦始皇陵的地下冥军——即秦始皇在地下王国中的国家军队。这支军队以屯集状态排列在秦陵的东侧,拥有兵器近10万件。

  秦兵马俑甫一面世便震惊世界。1976年,秦俑还在发掘之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主动要求到发掘现场观看。后来他又两次参观秦俑馆。是他最先称赞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

  1978年9月23日,当时担任法国总理、现在担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秦俑博物馆。他走进1号兵马俑坑,看到气势雄壮的地下军队,激动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并说:“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便成了秦兵马俑的代名词。
 
  在我国国务院将秦陵(包含兵马俑)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清单。
  兵马俑的魅力所在
  秦兵马俑之所以震惊世界,既由于俑坑的宏大规模,军、马和兵器的巨大数量,陶俑的鼎盛阵容、严谨布局,也由于陶俑雕塑艺术的卓越非凡、青铜兵器的制作精良。以雕塑艺术来说,尽管排列整齐划一的雕塑群不可避免地给人以雷同的感觉,但是由于作者重视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刻划,仍然可以发现“同”中之“异”:不同官阶的将吏,不同兵种、不同年龄、不同容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物,各有不同。以相貌来说,有的容貌端庄、稳健风雅;有的天真活泼、眉目舒展;有的面目安详,表情随和;有的老练沉着,神情幽默;有的面带微笑,心态欢愉;有的面容趸戚,忧心忡忡……连陶马形象的塑造也十分讲究:马头方正,棱角显露,两耳短促,双目大而有神,身躯浑圆,腹部开阔,使人想到杜甫笔下的良驹风韵:“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近10万件的兵器——簇、剑、戈、矛、戟、铍、殳、钺、弩等,绝大多数为青铜兵器,集中反映了当时冶金工艺和手工机械的发展水平。以三棱形箭簇为例:三棱成拋物线形,飞行平稳,速度快,命中率高,其放大投影竟和现代步枪的子弹相若。又如青铜剑,由于含有18-20%的锡,坚硬而锐利,刃部磨纹细致密集、纹理清晰,表面有一层铬化物的氧化层,起着良好的防锈作用,使青铜剑经历两千年多年仍然光亮如新。
  考古发现层出不穷
  自从1974年至1976年发掘出兵马俑以来,秦陵附近又陆续发现许多文物。其中,以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两组铜车马最为珍贵。尤其是秦始皇乘坐的四马铜车,堪称一绝,被誉为“青铜之冠”。此车天圆地方,圆顶用黄金和白银冷轧,车辕合金中青铜成份占50%。车身有通风小眼,通过小眼看车外,景物一清二楚,外面却看不到车内情景。连车上的铆钉也是冷轧合金而成。大家知道,现代冷轧技术面世只有100多年,而我国古人却早在2000多年前即已使用上,岂非奇迹?

  1999年,在秦始皇帝陵旁边,发掘出一个青石铠甲坑。这种铠甲由612片青石组成,通高74厘米,宽31厘米,重18公斤左右。前此发现的铠甲都是上甲压下甲的,但这种铠甲却是下甲压上甲。我在2000年第二次参观兵马俑博物馆时,在开放式发掘现场向讲解员请教:下甲压上甲与上甲压下甲功用有何不同?他回答道:下甲压上甲更方便于弓箭手下蹲射箭。看来,这是铠甲制造技术上的进步,难怪博物馆要用专门橱窗来展览这件青石铠甲了。

  不久后,又在秦陵附近发掘出“百戏俑坑”和“文官俑坑”。

  2001年9月,在秦皇帝陵封土南端西侧,又发掘出一处陪葬坑。此坑长48.2米,坑内面积为144平方米,平面呈“中”字形。主室由前室、后室和厢房三部分组成,为土木结构,而且没有发现火烧现象,是秦始皇陵考古以来发现的唯一一座未经火焚的陪葬坑。

  几乎在这同时,在秦皇帝陵城外约900米处又发现一个神秘陪葬坑——秦陵7号坑。试掘了24平方米,从中发掘出13只形态各异的青铜仙鹤。这是秦陵考古史上首次发现青铜制禽类动物。它大小不一,长40至50厘米左右,有的形似展翅,有的状如小憩。青铜底座上饰有秦汉时期流行的云纹。这座陪葬坑的性质与内涵,仍有待进一步勘探与发掘后才能确定。
  地宫何时见天日
  大批兵马俑和有“青铜之冠”美誉的铜车马等贵重陪葬品出土,给人们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太史公司马迁对这些东西竟无一字提及,何故?考古专家认为,只能有一种解释:和地宫中所藏珍宝比较,它不过是“小巫”罢了!

  那么,地宫里所藏的珍宝,何时可以见天日呢?

  由于技术等原因,地宫在可见的近期内仍然不能发掘。何故?

  第一,地宫为一个长500米的正方形,发掘时要使地宫得到保护,首先要在76米高的封土周围建一个永久性的保护大厅。这个大厅如是方形,跨度为500米;若是圆形,跨度更达2000多米,技术上难度不小。

  第二,秦陵地区地下水位很高,距地表面16米就可见水。地宫大量建筑都在16米以下,如没有大型抽水设备及时将地下水抽干,打开地宫时整个地下宫殿都会被淹没。

  第三,秦陵封土层在100米左右,移土工程极为巨大。

  第四,秦陵地宫封土周围的汞含量高出正常量的280倍,对发掘者的健康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至今仍然没有通过汞密封层的办法。

  第五,地宫一旦发掘,将会出土大量珍贵的文物。如何保护这批文物不受自然破坏,极为困难。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不准盲目发掘。

  看来,地宫见天日,只有等待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了。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