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以来,围绕8吋芯片产业赴大陆投资问题,岛内展开空前的激烈争论,岛内极端本土势力甚至诉诸街头抗争,将争议提高到泛政治化层次。从迹象看,台当局基于工商界压力及经济需要,将有条件开放半导体产业赴大陆投资。但这种泛政治化争论本身,将成为今后制约和扼杀台湾半导体产业甚至整体经济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老虎噬兔”论的出笼
去年11月,在台当局实施所谓“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政策后,相继开放了一批新的赴大陆投资项目,但关键的8吋芯片业及石化上游业虽然由过去的“禁止类”改为“项目审查类”,却仍被视为“禁区”,未加开放。12月,台湾半导体协会向当局提出先开放8吋芯片业赴大陆投资建设;不久台当局有关部门即成立“产官学项目小组”进行所谓“项目审查”,但一再拖延,引起半导体产业界的强烈反弹。
2002年1月29日,刚从大陆考察返台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重炮批评“戒急用忍”政策,对于台当局的政策表示“生气”和“反感”,引起岛内广泛注目。张忠谋、曹兴诚等半导体领袖人物此后又多次强烈表达赴大陆投资的迫切心情,表示赴大陆设厂“已经迫切到了按月、而非按年计的地步了”。一时间,岛内工商界、学界、舆论界支持开放的声音形成一股巨大声浪。李远哲发表公开信,赞同开放8吋芯片赴大陆投资,并批评“台湾少数人”,不应该把8吋芯片投资争议,简化为“商人私利与台湾安全”之分。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辜濂松等岛内工商界上层也公开呼吁早日开放,并要求台当局应尽快回归“九二共识”,重新开启两岸对话管道,共创双赢局面。
在巨大压力下,台当局不得不做出将以“原则开放”来处理8吋芯片大陆投资问题的姿态,如此又引起岛内极端本土势力的强烈反弹。反对者声称,8吋芯片厂赴大陆投资不仅将导致台湾技术流失、竞争力下降、台湾失业增加,也会壮大大陆的实力。他们认为,半导体产业赴大陆投资并无迫切性,应该拖一天是一天,至少也应等12吋芯片发展起来再投资。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蔡英文的所谓“老虎噬兔”论。蔡英文把台积电与联电比作二只老虎,言称如果放虎出笼,这两只老虎不仅不一定再属于台湾,反而可能回过头噬掉台湾的兔子。此语一出,即引发岛内工商界的强烈批评,围绕8吋芯片的争议进一步升级。
为阻止开放8吋芯片赴大陆投资,台湾教授协会、台联党等岛内极端本土派势力甚至走上街头进行抗争,攻击赴大陆投资的岛内工商界是“卖台”,对工商界与台当局施加压力。“戒急用忍”政策的始作俑者李登辉也公开跳出来,把工商界赴大陆投资行为说成是“红顶商人不顾台湾安全利益”,“一旦台湾产业资金大量流失,经济生命会被大陆控制,不用武力,台湾便垮了”。于是,8吋芯片投资大陆的争议,转为泛政治化议题,成为岛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8吋芯片虎威犹存
8吋芯片赴大陆投资,为何在岛内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有必要先简要介绍一下岛内8吋芯片厂概况及在岛内经济中的地位。
8吋芯片厂是目前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主力。而半导体产业与计算机周边产业,又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二大核心,二者占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一半以上,出口占8成左右。90年代以来,台湾半导体产业与计算机产业一起已代替传统产业,成为工业的龙头;2000年台湾半导体产业产值(含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达7,144亿元(合210亿美元左右),设计业产值达1,152亿元,制造业4,686亿元(含代工值2,966亿元),IC封装业978亿元,IC测试业328亿元。2001年由于全球IT产业不景气,台湾半导体产值大幅衰退26.4%,整体产值滑落至5,259亿元(约合150多亿美元)。在2000年台湾1000大企业排名中,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二大龙头台积电与联华电子分别居第2位和第5位,台积电是仅次于公营事业中油的岛内最大民营企业。
台湾半导体产业肇始于80年代初,90年代更是高速发展,不仅产值列居世界第4位,并形成包括设计业、制造业、封装测试业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分工体系,产生所谓群聚效应,在国际半导体产业特别是代工领域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在台湾半导体产业中,制造业是主体,其产值占6成以上。在制造业中,专业代工又占6成以上,首创专业代工模式的台积电,2000年其代工值约占全球芯片代工市场的47%,联电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30%以上,目前台湾共有43座芯片制造厂,其中8吋芯片厂有23座,约有6座12吋芯片厂正在兴建和拟建之中。台湾半导体的制程技术较为先进,0.25微米技术已经成熟,正向更高的制程技术发展,如台积电已能够利用0.15微米技术大量生产,12吋厂建成后将以0.13微米为主流技术,目前台积电等正与外国厂商联合研制低于0.1微米的制程技术。
可见,8吋芯片制造业对于台湾经济的影响确实非同小可,整个半导体产业也是目前台湾在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说“虎威犹存”。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处于迅速上升势头的台湾半导体产业,也并未将眼光放在大陆市场,赴大陆投资的要求并不迫切。但去年以来,这种态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究竟是为什么呢?
投资大陆延续虎威
半导体产业要求赴大陆投资的迫切要求,决非心血来潮。
其一,全球半导体产品市场出现巨大变化,大陆市场对岛内产生了巨大的磁吸力。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国际IT产业出现过剩态势,导致2001年全球及岛内半导体产业的大幅滑坡,台湾半导体产业去年产值下滑26%以上,受到其崛起以来的首次重创。而大陆随着IT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通讯及DVD等消费性电器的迅速发展,对半导体产品的需求量猛增,去年大陆半导体市场值达151亿余美元,增长26%以上,占全球半导体市场超过13%。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今后5至10年,大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以国际代工和出口为主的岛内半导体产业,自然把目光放在大陆市场,争取以投资方式提前“卡位”,获得市场先机。对于岛内半导体产业的“老虎”而言,大陆市场是近在眼前的繁茂山林。
其二,国际分工趋势的压力。大陆作为全球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的态势隐然成形,入世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正在加速进入,其中有许多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客户。着眼于大陆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跨国公司要求岛内半导体厂商的代工产品能够就近供货;但两岸仍未“三通”,而且大陆进口半导体产品要征收相应的增值税,在大陆本地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则享有一定的优惠。为满足和配合客户的需要,半导体产业也需要尽快在大陆投资。
其三,岛内半导体产业面临转型。目前岛内半导体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一方面,8吋芯片已进入成熟期,按半导体技术三、四年一个技术更新周期看,台湾8吋芯片已经持续六、七年,需要向更高的制程技术与更大的12吋芯片升级;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台湾半导体产业以代工为主的发展模式潜力有限,应向具更高附加价值的创新设计与服务方向转型,加上目前岛内8吋芯片生产能力已饱和,官方估计至少有5座8吋芯片厂处于闲置状态,芯片制造业的外移趋势不可避免。因此,通过外移部分8吋芯片生产来加快岛内产业升级已十分迫切。
其四,来自大陆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压力。岛内半导体产业目前虽然仍有优势,但大陆半导体制造业也在迅速兴起,且潜力巨大。发展半导体产业,一靠资金、技术,二靠市场、人才,三靠发展环境,这些条件大陆都已具备。作为大陆重点发展的半导体产业,资金已非瓶颈,技术的7成以上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生产设备获得,尤其大陆入世后有条件获得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实际上,目前大陆已建的8吋芯片厂,通过引进设备及外商技术合作,无论在制程技术还是生产设备上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上海已投产的中芯公司,到2004年在制程技术上将有能力与台积电、联电等大厂并驾齐驱。未来几年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壮大势成必然。同时,国际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东芝、飞利浦、特许等也加快投资大陆半导体产业。如果岛内8吋芯片不能尽快赴大陆投资,未来不仅在岛内将陷入困境,在大陆也将难以找到立足之地。
看来,形势确实逼人。眼见大陆的市场占有率正在被瓜分,台湾的“老虎”们却被关在笼中,大批闲置设备动不了,还有什么更让岛内半导体产业界心焦的呢?
真要“虎落平阳”么
看一看由8吋芯片赴大陆投资引发的泛政治化争议,实在没有理由为台湾经济的前景抱有太大的乐观。去年台湾经济出现战后以来的空前的衰退局面,这里面有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因素,但更有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政治严重干扰经济。处于新一轮转型升级期的台湾经济,如果继续以意识形态挂帅,即使国际经济景气出现好转,台湾也可能无法顺利搭上走向经济复苏、繁荣的列车。
半导体产业是台湾工业的龙头,半导体产业面临的转型升级正是目前台湾经济的真实写照。自六、七十年代以来凭借代工制造模式成功发展起来的台湾经济,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趋势下,正面临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台湾经济新的发展取向,应该由过去的代工制造模式向高附加价值的创新研发以及技术服务转进,而这种转型与升级,需要建立在与大陆关系密切的产业分工基础之上。大陆资源与市场对未来台湾经济的重要意义,是今后台湾经济所无法回避的。但岛内部分人士仍从意识形态出发,漠视大陆市场对台湾经济的关键意义,这已经形成对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无论从经济利益需求还是岛内工商界的压力看,开放8吋芯片产业赴大陆投资已是无法阻挡的趋势。从目前情况看,台当局将做出有条件的开放,即只开放制程技术在0.25微米以上、在岛内有12吋厂投资、技术研发留在岛内的8吋芯片厂赴大陆,且在资金上进行总量管制,前2年最多只移出2座8吋芯片厂。当然,开放总比不开放要好,但这一系列附加条件的限制,无疑将严重削弱未来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大陆产业的竞争力。试想,这些制程技术较落后、以旧设备为主的8吋芯片厂投资大陆,待2年建成厂后,大陆及外资半导体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台商在大陆市场还有多少竞争力?大量的8吋芯片厂留在岛内,待竞争力失去后,必将成为岛内半导体产业进一步转型和升级的沉重包袱,如果那时再移向大陆,还有多少市场?
8吋芯片大陆投资的争议,只揭示了台湾处于政治与经济利益矛盾纠葛中的冰山一角。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台湾真要想“布局全球”,就要先拥有大陆市场,这是台湾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是少数极端本土势力派的政治利益优先,还是关系岛内全民福祉的经济利益优先,台湾应该到了做出选择的关键时候了。如果继续让岛内少数极端本土派势力无休止地纠缠下去,变成经济发展的“拦路虎”,那么,曾经虎虎生威的台湾经济,真要“虎落平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