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格非:《望春风》可能是 我最后一次大写乡村

时间:2016-08-05 09:15   来源:金羊网

  图/王甜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日前,文坛期待多时的著名作家格非的最新长篇小说《望春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也是格非关于故乡和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

  小说以乡村里各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为切入点,刻写村庄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乡土中国”面临终结,《望春风》让我们获得了一个重新审视现代乡村伦理和历史变革的机会。格非在这部作品中作了两方面的尝试:其一是将有性格的人物增加到15个以上;其二是希望将司马迁“本纪”和“列传”的结构方法做“改造”,用较短篇幅来讲一个较长的故事。

  评论认为,相对于“江南三部曲”,2015年底完稿的《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格非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用宏阔又精致的结构和极为老辣纯熟的文字,向半个世纪以来的江南作了告别。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在家乡彻底消失之后,才开始追溯它的源头,并描述自己对它的记忆。

  “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当我回到老家,我弟弟带我去看老家的时候,我发现老家没了。整个没了,全部都是一片瓦砾。”格非说。

  在写作的过程中,格非的情感一直受到很大的冲击。“每天写的时候你安静不了,因为这些人物都活着,我经常回去找他们,就像鲁迅写的《故乡》一样。出现一个人物的时候,其他的人也会进来,最后所有人物都不能割舍。”

  《望春风》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对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格非预先做过大量调查和走访,也使用了很多家乡的真实地名。格非说:“《望春风》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大规模地描写乡村生活。乡村已边缘到连根端掉,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的家乡仅存在于我记忆之中。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说,只有当某个事物到了它的终结之时,我们才有资格追溯它的起始。不过,这部小说从内容上来说完全是虚构的,你当然也可以把这种追溯过程理解为我对乡村的告别。”

编辑:杨真斌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