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北京女孩 爱写书店那些事儿

时间:2016-07-11 08:11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姑娘田海遥从小就喜欢看书,虽然小姑娘只有18岁,但她十几年来在京城的大小书店中穿梭,也见证了这些年书店的起起落落、辉煌萧索。7月,她将写过的文字集结成《灯火夜微明:京城书店岁时记》一书出版。从初中开始,小海遥采访并拍摄过的北京大大小小独立书店超过50家,书中收录了其中26家,并以二十四节气做全书的结构,构思奇巧。每一篇写书店的文章,细腻并有思考的深度,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高中生对北京城的热爱和对书店的痴迷。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这些书店是一张张珍贵的城市名片,也是她成长的见证。

  动机源于风入松的倒闭

  田海遥1998年生于北京,今年暑假,她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毕业,即将赴美国Bates大学攻读心理学或文学的学位。她从小醉心于文史阅读,好坐店翻书、好摄影,长于书评写作,见解独到。2014年9月,她创立了一个叫“聿曰”的微信订阅号,发布书店照片,撰写走访书店的感想和书评,她说,希望以自己微薄之力,让书店更长久地留在这座城市里。

  田海遥从小在许多家书店中生活,但她开始动笔写书店,是源于位于北京大学南门旁边的风入松书店的倒闭这个契机。“陪伴了自己多年的书店没有了,作为一个书店的爱好者,我很自然地就想做些记录,想留给自己一个温暖的纪念。”田海遥说,之后她就有意识地去每个书店,拍照片儿、记笔记、跟书店老板聊聊书店的成长,“我有幸在这个年龄,记录了当下北京独立书店的群像,留下了一份真诚的纪念,无疑是件很幸运的事情。”

  田海遥从小就喜欢看书,也常去书店。“我小时候成长比较自由,父母非常开放,没有那种框架式的规范。”田海遥说,在她还不认字的时候,父母会买来精印精装的绘本,那些绘本有大幅绘画,配以极少的文字描述,色彩鲜艳线条又非常细腻,非常适合小孩子的认知体系,也容易引起孩子那种对于一摞纸所组成的东西的兴趣,从那时起她就意识到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后来父母带着她去家旁边的风入松、纸老虎等书店,她记忆中时常在书店一待就几个小时,抱一摞书出来。

  田海遥最熟悉的风入松书店在2011年因为经营问题歇业,这时她刚刚上初一,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被贴在该书店的走廊内。开架售书的第一家学术类书店“风入松”,创始人王炜先生一辈子践行了书店的理想,风入松也被周围的学生当做北大的第二个图书馆。它把学术从象牙塔里引出来可以在民间流传,是民营书店的先行者,为后面开书店的引了这么一条路。所以值得去谈谈他们的故事。

  除了卖新书的书店,数量不多也不大显眼的旧书书店田海遥也很感兴趣。田海遥介绍,在北京有不少传承地域文化类的书店,如正阳书局、内观堂等。“写到书里的旧书店少,但我对旧书店的感情和尊敬不亚于新书店,这些书店都在做着传承文化的事情,作为北京的居民我们应该感到很幸运。”田海遥说,“我们既有卖新书的地方,也应该有卖旧书、流通旧书的地方,这些旧书店让我知道这个城市以前是什么样子。”

  不要给书店加情怀负担

  田海遥开始写书的时候,实体书店呈凋零状态,她熟悉的风入松和光合作用等书店接连关张。对于近一两年,实体书店整体“回春”,田海遥也有自己的观察。除了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举办各类阅读活动让整个出版行业再次振奋之外,书店的转型等原因也十分重要。“书店既然可以从把书放在柜子里变成开架售书,那它也可以从一个单纯的书的流通的场所变成一个艺文空间。我很坚定地认为书店会一直存在,但以什么形态存在,经历什么样的变迁,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田海遥看来,书店单靠卖书不能支撑下去,因为书的利润低,按照主业无法为继,再加上现在网络、电子书的冲击,书店的开销在涨,进账在减。“我的看法是不要给独立书店加上太多情怀的负担,说‘你们开书店的就得无比清贫地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即使你家孩子没有奶粉’这样的话。”田海遥说,卖书就是个很单纯的事情,不用把它加上太多光环,看书本身也不一定比打球这种爱好更高雅,对开书店的人要有尊敬,但不能绑架。

  几年前由于网络购书的兴起,实体书店应对不暇,纷纷关张。田海遥发现,尽管冲击仍在,但网上书店定价逐步规范让实体书店喘过来一口气。“最早的时候网店打折都是赔本的,经常三折到四折,还不到进价,赔本打开市场,这样实体书店肯定拼不过的,现在除了一些节假日促销之外,折扣比较规范了,比实体书店便宜不了太多,而且我发现实体书店也会趁着网店低价促销的时候去网店进货。”

  田海遥从小就在实体书店买书,有了网店之后她也依旧在支持着实体书店。正如她所说,这不是盲目的“贩卖情怀”,而是认为实体书店有存在的必然性。她认为,首先,实体书店不仅有空间,而且有面对面交谈的人,这种服务和空间体验非常重要。其次,书店有选书和陈列,如她常去的万圣书园。

  “并不是文学和文学、历史和历史放在一起就是好陈列,比如有时候把文学和政治的书放在一起,但是这两本书的作者之前拜过把子或者这两本书有什么互补的地方,它会把深入的联系通过陈列展现给读者。”在田海遥看来,好书店的陈列会把两本看似没有关系的书放在一起,如果读者是懂行的,会因为这样有心的陈列开启一个新的门类,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拓宽阅读面的过程,“这是独立书店给我们默默的指引,而我们逛书店的乐趣就在这里。”本报记者 陈梦溪 J226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