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
(日)宫下规久朗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提起名画,我们可能会想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卡拉瓦乔的《酒神巴克斯》,但提起《屠户的柜台》《有奶酪的宴席》《吃豆子的夫妇》和《玫瑰园中的圣母》,提起提香、费提、齐戈里、牟利罗,我们往往很难想得起来这些画是什么画,这些画家又都是谁。
数不胜数的世界名画和名画家一起构成了艺术的星空,星空浩瀚,我们不能叫出每一颗星星的名字,当我们走进一座美术馆,如何看懂一幅世界名画?名画上一些事物的潜在含义是什么?是否要啃遍美术史的大部头才能理直气壮地走进美术馆?面对着让人感到陌生的名画作,如果我们只能凭借肉眼去观察它最直观的色彩、线条、构图,而不知道它讲述的故事和背后的寓意就太可惜了,毕竟,促使一幅名画诞生的从来不是单纯的技巧。
好在,阅读日本知名美术史家宫下规久朗所撰《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不失为解读西方名画的捷径。这部书像是一本美术史专用词典,画作中出现的事物很可能对应着一种暗喻。比如:驴子象征无知和倦怠;蝴蝶比喻人类的灵魂。玫瑰、车轮、窗户、奶酪……它们像是文章中的文眼,当我们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一幅画存在于表象之下的情感和意义就会明朗地呈现出来。
宫下规久朗在解析这些含义的同时还加入了一幅画涉及的风格流派、画家在特定时期的经历或历史背景。比如凡·高1885年前后创作的《吃马铃薯的人》和朝鲜画家金成龙1999年创作的《马铃薯丰收》,两幅画中的马铃薯都代表着社会底层的食物,但二者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却又非常不同。
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们欣赏名画,归根结底是在欣赏美,欣赏历史,欣赏真理。从一幅画延伸出来的东西,就是如此地让我们一寸一寸缓慢地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