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腐败,不只是当代社会的古有现象,而是有上千年的"顽疾",为何历经千年这个顽疾还无真正的良方呢?近日,人民文学社举行张宏杰《顽疾》线上新书发布会,详解了中国历史的腐败与反腐败,以及当代反腐如何借鉴历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腐败是制度腐败,仅靠高薪养廉没有功效
张宏杰,历史学者,曾出版《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2013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为大众所熟知。这本《顽疾》,选择广大普通读者比较关注的反腐话题,对中国历史上反腐得失进行了逻辑清晰、视角独特、可读性强的通俗解读。本书对清王朝的腐败与反腐败做重点分析,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俸禄制度,探讨官员俸禄与腐败之间的关联,介绍封建王朝各种制度下官员的生存状况等等。
谈到中国历史上的腐败,张宏杰说,"中国历史上的腐败是制度性腐败,是多种原因形成的。而制度性腐败在历史上是因为历代知府知县几乎是不受监督,手里的权利是很大的。同时知县的薪俸又很低,比如明朝知县的工资才60两白银,若是只靠工资,他们的生活还达不到平均市民生活的水平。所以他必须要通过其他手段,让自己生活水平提高。"
但他也介绍,在谈到解决制度性腐败的时候,提高薪俸是一个方面,让官员有一个体面的生活,比如新加坡总理200多万美元的年薪。但同时他们都非常透明,总理需要自行购买住房和车。所以反复,监督机制的完善、社会透明度的增加,是综合因素,不是单方面的,仅靠高薪养廉没有功效。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能促进官员自律?张宏杰:"号召与信仰"要一致
中国历史上出现清官最多的是明清两代,这也是张宏杰在书中着重谈到。而出现清官的原因是否与当时的文化传统有关呢?
张宏杰介绍道,资料显示,明清两代的清官是最多,同时清官几乎都是理学家,理学给了他们生活上、精神上极度的鼓励,他们是真诚的信仰理学。比如清代的曾国藩就是理学大师,理学的意思就是,宇宙的万事万物体现出来的都是天理,人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用天理来约束自己。
张宏杰也谈到,明清两代的自律源自于"号召与信仰一致",今天官员反腐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官员要建立自己真正的信仰,使得与国家倡导的保持一致。反之,其会在贪腐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