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听中国经济史大家全汉昇上一课

时间:2016-06-14 10:09   来源:信息时报

  《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口述 全汉昇 整理 叶龙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5月

  大家

  说起全汉昇,很多人感到陌生,但他在中国经济史领域是鼎鼎大名的泰斗级人物。

  全汉昇(1912-2001),广东顺德人,历史学家、教育家、著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潜心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及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新亚书院院长、新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主要著作有《唐宋帝国与运河》《中国行会制度史》《中国经济史论丛》《中国经济史研究》《明清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等。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在《治史三书》中曾说,经济史在较早期只有一位全汉昇可与日本学人相抗衡,而有着“汉学界第一人”之称的哈佛大学教授杨联陞更是以诗誉之:“经济史坛推祭酒,雄才硕学两超群”。

  全汉昇先生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一位贡献卓著、广受赞誉的史学名家。全先生早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师从陶希圣、傅斯年等著名学者,并将中国经济史研究确立为自己的终生志业。1935年毕业之后,全先生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后又赴美深造,在唐宋经济史、中国物价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此后,全先生又涉足明清经济史及近代工业化等研究领域,贡献了大量深为学界所推重的学术力作。

  全先生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涉足广泛,著述弘富,在中国经济史研究这一领域可谓有拓荒发轫之功。全先生治史兼有广博与专深之长,一方面十分强调史学的实证性,务实求真,将研究建立在丰赡而全面的史料基础之上,同时注重吸收西方经济史学界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不断发掘新问题,开拓新视野,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化与进步。

  1965年,全先生获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任历史系教授。1967年至1968年间,全先生曾先后开设《中国社会经济史》和《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分别对上古至元代与明清及近代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与剖析。本书将两门课程的讲稿合而为一,以完整地呈现全先生贯通古今的宏大视野及对数千年间历史大势的精彩把握。

  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当时的课程笔记整理而成,他不仅以详尽的记录保存了这部讲稿,而且加以精心的审订与补充。后浪

  精彩摘要

  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史 全汉昇

  汉考克教授提到,19世纪时殖民者在南美洲开矿,当时有流行谚语曰:“白人每日一英镑工资,黑人每周一英镑工资。”由此可知工人因种族不同而有不同待遇。此只知其后果,而不知其起因,欲知起因,则必须研究“经济史”才能知也。

  研究中国经济史之意义有二:

  首先,可对世界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贡献,世界经济史上有许多问题的答案可在中国经济史里找寻。

  例如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是世界性的,而并不限于欧洲。美洲新的农作物,以前欧亚均没有,如马铃薯自美洲传入欧亚后,对欧亚农业产生重大影响。以爱尔兰言,原先因土壤不良而常有饥荒,自马铃薯传入,因其能在不甚好的土壤中生长,故当地人民可靠此为粮,不致挨饿。又如甘薯,在中国叫“番薯”,是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到吕宋,再由吕宋传到中国的福建。番薯传入中国,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又如,美洲最重要的银矿产地在玻多西(Potosi,今属玻利维亚,前属秘鲁),美洲当时为西班牙属地,故有大量的银运入西班牙。当时银为货币,货币多即贬值,而物价上涨,17世纪初之物价达到16世纪初的三四倍之多,有些经济史家称之为“物价革命”。

  中国此时也受到美洲银矿开采的影响。因西班牙受到上述影响,外国便运物资去卖,以致贸易入超,银子外流。而欧洲多国均与中国通商,如葡人入澳门,荷人入台湾,因太远不便带货,便把这些银子带来中国,买去丝、茶,以致中国银子增加。另一方面,菲律宾在16世纪时为西班牙殖民地(后为美国殖民地),西人将银子带入菲律宾,而中国人在该地供应物资,赚回银子。于是银子大量流入中国,其影响有二:一是货币变为银本位,二是物价上涨。故美洲银矿开采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其次,欲解答中国近年来主要经济问题发生的原因,亦须研究中国近代之经济史。如中国的贫穷现状,经济落后是主因,故生产力低,收入少。据联合国1947年的统计,中国的平均国民所得为每人每年27美元,而美国为1543美元。又如中国自清末以来,多少次想要工业化而皆不成,其原因即可自详细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而得答案也。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