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网络时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形态发生了变化,文学形态也必然发生变化。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亿。该如何定义网络文学?如何看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网络文学是否可以拥有自己的经典?网络经典与“伟大的文学传统”是否可以共通?面对网络文学的冲击,学院派研究者该如何面对?面对媒介革命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知识分子如何承担起引渡文明的责任?
6月1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主持人邵燕君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在北京大学对谈“网络时代的文学”。长江学者,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晓明教授主持会谈。李敬泽是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经是《人民文学》主编,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先锋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可以视为传统文学的代表和守护人。邵燕君则可称得上是今天中国新一代学者中,对网络文学研究最为深入,最为广泛,也是最有贡献,成就最大的一位研究者。陈晓明认为本次会谈既是一场高峰对决,也是一次“思杀”。
本次对谈是以邵燕君老师的几本关于网络文学研究的新著为话题——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学类型经典解读》和《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15中国年度网络文学》。
李敬泽:网络文学在一些至关重要的方向上,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发展
被陈晓明封为“腐朽没落”的传统文学的“守墓人”的李敬泽老师十分肯定这次对谈的意义。他认为这种对谈,不仅只是关乎网络文学,还是印刷文明和电子文明的对接,所以某种程度上讲,人们可以从邵老师团队的研究中,看到新的文明的曙光。
李敬泽表示,在一个文化和传统里对于一个人的想象,对于一个人自我形象的认识,起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作用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学研究匮乏的。因为现在的传统文学说,严重受制于我们的经典背景传统文学对人的形象的想象,基本上现在全是破坏性的,或者是一个否定性的想象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有的网络文学中,有一些是开辟了新的很重要的象征。它确实是拓展了这个时代中国人对自我的想象。
邵燕君则表示李敬泽老师、陈晓明老师来这里让她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证明网络文学的研究不是邪路歪路,而是正路。邵燕君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来路,阐述了她作为一个学院派的研究者,为何转向网络文学的研究。她认为今天她走到网络文学这里,并不是另辟新径,而一直是顺着自己的路径在走。
作为一个当代文学研究者,当认为“纯文学”才是最纯正的当代文学时,她研究“纯文学”;当认为“期刊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主流时,她研究期刊文学;当认为网络文学很可能是不久的将来的主流文学时,她研究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就是当代文学
陈晓明认为邵燕君是通过对她自身研究道路的梳理,展现了传统文学向网络文学变化的某种轨迹,通过一个研究者的思想的变化,来勾勒当代文学本身出现的一个内在的变异。
陈晓明提出,整个传统文学不管是创作还是写作,都是虚构文学,虚构是有一套理论和现实依据的,但是网络文学是虚拟的时代,在虚拟里它自成一套游戏系统就行了。希望邵燕君和李敬泽两位谈一谈从虚拟意义上,网络文学意味着什么,它本身建立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则与美学方法。
李敬泽则表示,邵燕君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一方面确实是开拓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觉得她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比她解决的问题还多。从他来讲,他真正关心的不仅是网络文学,也关心所谓的传统文学或者说总而言之的那个文学。
就网络文学而言,李敬泽认为它确实有很多新的特质,但同时也必须说它很多方面也是旧时代的回响,网络文学不是一个全新的,根本没有来路的,纯粹是在网络上生长出来的东西。他抓住了“网络性”这一概念,觉得网络性是更重要的东西,认为也许有的网络文学是没什么网络性的,也许有些所谓的传统文学反而是有网络性的。“网络性”要求认真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形态,对于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文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邵燕君也赞叹李敬泽对“网络性”的看法,认为“网络性”确实是网络文学最核心的概念。不过她更倾向于从媒介革命的角度来定义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网络媒介下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不仅是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更是在网络空间生产的,“网络性”是内在于它的文学性的。网络文学本身是人们在网络中生活的结果。
网络文学在中国风景独好:是特例但不特异
李敬泽追问邵燕君,你是在这样一个世界性框架里谈问题,但中国的网络文学在世界范围里是一个特例。邵燕君则表示,虽然文学走在了前列,但其他在网络时代本该更受宠的文艺形式都走在了后面,比如动漫、电影和游戏。她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特殊的文化体制,使我们在印刷文明时代,我们的类型小说、商业小说一直不发达,我们没有建立起那一整套的作家、读者、分享的体制和细分的体制,所以我们的类型文学整个是一个空缺的状态。并且网络文学因为有媒介的阻隔,在当时确实是最自由的,基本上像野草一样生长着,这是一个契机,国外没有这个契机了。这不是传统文学的“补课式反弹”,网络文学其实是印刷文明的“遗腹子”,它不是最受宠的。
【书籍信息】
书名:《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
本书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为界,对这一时段重要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文学潮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深入的解读、独立的评价;对于“传统主流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纯文学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现实主义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在对“80后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内部机制正面接纳并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对它们与“传统主流文学”的对抗、博弈关系进行深度描述,并努力寻找这些依托于新机制、新媒介的文学与“传统主流文学”对话的可能,以及与文学史的对接点,从而对于未来“主流文学”的重建,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设想。
书名:《网络文学经典解读》
“经典性”不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尺,其本身就是文学标准变化的风向仪。每一次文学变革运动都是一次经典重塑的过程,媒介变革自然更具颠覆力量。中国网络文学的爆发并不仅仅是被压抑多年的通俗文学的“补课式反弹”,而同时是一场伴随媒介革命的文学革命。本书选取“西游故事”“奇幻”“仙侠”“玄幻”“盗墓”“历史穿越”“练级爽文”“现代官场”“清穿”“宅斗”“种田”“都市言情”“耽美”等十数种类型文的代表作品进行解读,通过对类型文叙述模式转型的剖析,把握国民精神变迁的走向,并将对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和“经典性”的提炼,连通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史脉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