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作为70后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路内一直以来都以他特有的调性和书写方式自有生长。在他今年年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慈悲》一书中,更是彰显了他在写作事业上不断躬耕和探索的视野格局。
中国作协今天召开路内长篇小说《慈悲》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等人出席。
从早期以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蜚声文坛,到如今《慈悲》的出版;从2009年首次被提名华语文学传媒奖新人奖,到2016年荣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从伤怀到悲悯,从锋利走向宽阔,路内的写作已不限于个人省思,而开始转向对平凡人生的礼赞,对日常生活肌理的微妙刻写。他如此专注,又如此谦卑。他的文字,敛去了一切怨气,有着仁慈的暖意,这种和解与饶恕,是对写作超越性的艰难跋涉。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而是置身其中,这个观察身份的自我认知在路内的创作中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印证。他的多部长篇小说都与时代和社会有着隐秘的联系,尤其是时间纬度上的契合,堪称路内创作年表的指针。《少年巴比伦》表面上写的是工厂里的青春岁月,笔触诙谐,故事忧伤,但小说的时空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期间的国营工厂;《云中人》从一起失踪案写起,像是“70后”寻找精神归宿的一种仪式,作为时间背景的“2001年是个衰败与繁荣交相存在的年份”,其时工厂倒闭,下岗如潮,弥漫着凶猛、无聊而又骚动的情绪;《花街往事》写一群富有传奇性的家族群像,有正史的严谨和真实,也有野史的妙趣和诙谐,叙述时间则跨越“文革”、动荡的80年代和喧嚣的90年代三个阶段。
《慈悲》尽管书写的主题仍旧是路内所熟悉的“工厂”,但他却投射了一个幽僻之处可有人行的冷峭时代下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小说从国营工厂时代说起,纵向讲述了个人五十年的生活,从一个切面剖析展现了大时代对普通人的影响。路内在书中精准的展现了,在时代背景与环境的更替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换,相互猜疑、告密到相忘于岁月,也有亦步亦趋的和谐到个人意识觉醒后的报仇雪恨。这些小人物不见血的恩仇虽隐忍于生活之下,却成为暗流涌动中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与充斥着青春气息的追随三部曲等作品相比,《慈悲》显示出精准节制的文本特色,以及另一番开阔与厚重的小说景象。从内在情绪的自掘到化繁就简的写作方式,路内对于小说的思考,对于人性幽微的细察,正是成为一个未来小说大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中国70后作家群体向来被认为是“被遮蔽的一代”,但伴随着70后作家的厚积薄发,路内用小说《慈悲》为这一标签和身份正名。他们从未有回避于时代之外,他们只是在用个人的独特视角观照整个历史。人强有力的东西在这个时代的下面,从前熔岩是在地上流,而现在作家则需要用力去敲击地壳才能发现岩浆。作为对无趣时代的抗衡,他们只是写得慢一点、少一点、扎实一点,70后作家正慢慢浮出水面,即将迎来另一片丰饶之姿。(章元元)